宝石山人 发表于 2016-4-18 18:03:20

环浙江自行车公开赛仙居人文简介--古迹名人信息

本帖最后由 宝石山人 于 2016-4-18 18:25 编辑

仙居的名胜古迹、名人、地名等信息
         2016年环浙江自行车公开赛第二站,定于5月15日在仙居县举行,各位车手到了仙居后,请务必抽空选几个具有人文的地方去品偿一下, 以不枉此行!
千年府邸    仙居自东普永和三年(347)建县,始称乐安,五代吴越改称永安县,宋景德四年(1007)定名为仙居县,至今共有1600多年历史。旧时县城呈鲤鱼形,四周建有城墙,东南西北分别为迎晖门、庆丰门、来董门、拱辰门;西南为省耕门。县治设井坊巷(现酒坊巷以西,县公安局附近,属福应街道县前村区域)。

项斯故里    项斯,字子迁,仙居县朝阳山下(今福应街道项斯坑村)人,生卒年代不详,据史料分析,大约生于唐元和年间,卒于唐会昌末年。项斯生性旷达,洒脱不羁,而读书作诗甚是用功。他甘于寂寞避尘世喧闹于朝阳峰前,筑草庐苦读四书五经,认真研讨诗词格律,作诗不辍,幽居山野三十多年,唐会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项斯精选自己的一批诗稿,涉永安溪水而上,翻过苍岭古道,走出仙居,不远千里,以诗稿拜见杨敬之。杨敬之读了项斯的诗后,喜爱不已,赠诗云: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此后,杨敬之逢人便称赞项斯的人品文才。在杨敬之的杨力推荐宣传下,项斯的诗在唐朝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广为传播。“说项”一词的出典便源于此,后即以“说项”谓为替人说好话。项斯拜见杨敬之的第二年,即唐会昌四年(公元八四四年),项斯考中进士,被授与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县尉一职。后死于任上,《全唐诗》收入项斯诗作98首。从仙居走向全国诗坛的项斯,实现了台州进士零的突破的项斯,是台州的骄傲,更是仙居的骄傲和荣光。

大“佛”字    位于福应街道石牛村,晋石头禅院僧道慧刻,魏体,阴刻,字高11.2米,宽11.2米,最粗笔划五十厘米,是至今全国发现的最大的摩岩石刻“佛”字。 东门历史街区东门历史街区位于县城东部,西至孔庙遗址(今仙居文广新局)西端,外邻水阁路与永安街,东抵迎晖门,外邻环城东路,北至城北东路,南邻花园路,总面积约占12.5公顷。    东门历史街区以东门街为中心。作为东门历史街区中心部位的东门街,为街区内一条主要的传统商业街道,贯穿于街区中部。街北侧为历史街区整体传统风貌保存较好的区片,以保存完整的传统院落住宅为主,另有武庙这一历史遗迹紧邻迎晖门于东门街上。南侧较为零散地分布着一些传统院落住宅,从整体上而言,风貌略次于北侧。东门街东西两端,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迎晖门和文明楼。东门街历史上是县城东片交通要道,现仍是主要的交通道路之一,东接环城东路,在东门街上还有许多通向传统宅第的支弄。    紧挨东门街东西端,较密集地分布着诸多文物古迹,向东出东门街不几步有建于民国时期的东门石桥“白水桥”,稍远即为福应山,山上北宋古塔福应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福应山及相近的东岭上,历史上人文古迹相对较集中,有“东岭晓钟”、“朱子祠”、“文昌阁”、“偃松台”、“福应尼院”等,现皆已不存。紧邻东门街西端,即为孔庙遗址,今遗址上的泮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紧依孔庙遗址,即是城隍庙遗址(今县府招待所内),遗址上尚存石池凉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街西南角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灯柱。东门街南面约1华里,即为南峰山,山上有一塔,名“南峰塔”,建于宋代,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街区较完整地保持着传统历史风貌,东门街作为传统商业街,虽在现代略显狭窄、陈旧,但店铺密布,仍旧散发着浓郁的古街市的氛围,其东西两端的迎晖门和文明楼作为古城墙遗址,构成特有的历史景观,南北两片较密集地分布着清末民初传统民居,白墙灰瓦、连绵成片,显示出一定的丰富性与传统性。东门街区较集中地分布着诸多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城东三塔福应塔、南峰塔、安洲塔,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耸峙山巅,遥相呼应,构成优美的“品”字形。省保单位石灯柱为我省仅存的唯一的一支石灯柱,是我省古代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精品,具有很深厚的人文意蕴,县保单位迎晖门、文明楼、孔庙泮池、城隍庙石池凉亭集中分布,体现出较完整的历史风貌。    迎晖门为古城东门,高5米,宽32米,明嘉靖年间,倭寇屡犯县城,县令姚本崇奏批银两10万,改建土城为石城,其东门名迎晖门。门上刻喜鹊衔梅、雁游菱湖、狮子搦球、鲤鱼嬉水、二龙戏珠、野鹿奔逐、八仙过海等。1985开始修缮拱门,“迎晖门”三字由沙盂海题写。
福应山塔    在福应山,建于北宋。宋《嘉定赤城志》福应山条有“居人建浮图其上”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九九五卷·台州部福应山条云:“宋皇祜间县令陈襄令邑人建浮图于上”,更为明确,根据县志记载陈襄任仙居县令的时间是从庆历八年(1048)至皇祜三年(1051),计三年,因此,该塔当建于这三年中,故建筑年代略晚于南峰塔。近年在维修时,从塔中发现三枚古钱币,其中时代最晚的是北宋“天禧通宝”的钱币,亦间接证明该塔建于北宋时代。福应塔高26米,六面七层,以砖为主的砖木混合结构,也属于楼阁式砖塔。塔体构造为空筒形式,塔心自二层以上用龙骨作为拉牵联系构件,以增强壁体的整体稳定性。塔身海面用檬柱分成三间,各层其中两面设壶门,另四面为壁龛,塔身转角置八角倚柱。倚柱间设木额,上施斗拱。腰檐用菱角牙子砖与平砖相间叠涩挑出,然后叠收,其上又覆以筒瓦,檐口用重唇板瓦和瓦当,此为仿木构瓦檐的做法,与南峰塔不同。在底层南面的壁设一门,通过塔外登塔踏步沿塔壁拾级至二层塔心室,再沿由塔身伸出的木枋攀登,即可至顶层。这类入塔方式是江南宋塔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塔基基座也为须弥座形式。
攀龙附凤坊    在福应街道断桥村上宅,巍然耸立着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牌坊,四、五百年来,无数风霜雨雪,岁岁春花秋月,岁月沧桑中,雄姿不减,风华依然,它就是远近闻名的攀龙附凤坊。攀龙附凤坊是明朝为表彰林应麒勤政爱民、政绩显著而建的。林应麒,字必仁,号介山,断桥村人,自幼聪颖,喜欢吟咏,作诗语浅意深,清空拔俗,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任吴江令、云南提举、广东惠州府同知等职。为官清正刚直,不畏权贵,爱民如子。执政亦颇勤勉,旧志载,他在任惠州府同知期间,“竟日听讼,剖枉伸直,迎刃而解”。后终因得罪权奸严嵩等,被弹劾罢官。攀龙附凤坊,为四柱三间楼阁式牌坊,白石质,二层楼,歇山顶,通高9.82米,通面宽9.23米,气势雄伟,气象庄严。明间额枋正面阳刻“攀龙鳞”三字,背面阴刻“附风翼”三字,额枋上的高浮雕内容丰富,有人物、龙凤、走兽、禽鱼等,线条粗犷,风格雄浑,刻工精湛,各种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止。牌坊主体结构保存完整,唯东次间顶部及斗拱部分建国后遭雷击,已毁。攀龙附凤坊是仙居唯一保存完整的官员功德牌坊,其结构精美,气势磅礴,石雕艺术精妙绝伦,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8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节孝坊    位于福应街道周宅村佛堂山,为一低矮山丘,虽无重峦叠岗、怪崖险壑之奇秀,却有翠柏青藤、鸟语虫鸣之清幽。悠悠的白云下,时见牛羊满坡,神态闲闲,更有牧童横笛,曲调幽幽。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就在这佛堂山西侧,至今还耸立着一座林氏节孝坊,近二百年来,它经风历雨,岿然不动,默然无语,却又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幽怨动人的故事。    清代某年,周宅村儒士周德奎不幸英年早逝,其妻林氏年仅十八,其哀痛之情,可以想见。封建礼教鼓励寡妇守节,心志坚定者,官府多建节孝牌坊加以表彰。林氏以如花妙龄为夫守节,一生忠贞不渝,《光绪仙居县志·节烈》为之记上简短的一笔;“周德奎妻林氏,周宅人,道光四年(1824)请旌,建坊于周宅”,乡野间的一个普通妇女,能够载入史册,并受建坊之表彰,在古代,确也算是备及荣宠了。    该节孝坊座东朝西,占地8.28平方米,白石质,为四柱三间楼阁式牌坊,歇山顶,四挑角,通高8米,通面宽4.2米,进深2.1米,明间额枋两边均阳刻“节孝坊”三字,额枋下横梁石中部两边阳刻“旌表儒士周德奎林氏节孝”等字,左边刻建造时间:“龙飞道光肆年仲春中浣吉旦”,字体秀丽工稳。额枋下首第二根横梁两边各雕饰三条龙,玲珑剔透,栩栩如生。牌坊底脚两侧均贴饰抱鼓石,两边鼓面均雕饰卷云纹,雕工精湛细致,风格遒劲清丽,艺术气息十分浓郁。周宅村林氏节孝坊是仙居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一个节孝坊,且有具体纪年,体量较大,石雕艺术十分高超,它对于认识古代妇女的节烈观和研究我县古代的石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金加坑岩画    在福应街道上张村附近的金加坑一带,青嶂翠峰,围列如屏,清溪碧涧,潆迪似带,鸟语虫鸣,啁啾若歌,自然景致清新恬美,宛如桃源仙境。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烟罕见,幽静中似显神秘,唐代有位诗人云:“山静如太古”,真的,你若蓦然漫步而入,恍如走进太古时代的荒野。然而,谁曾料到就在这清静而略显冷僻的群山中,人类早已在此留下了文明的足迹。二00三年暮春时节,继朱溪小方岩发现岩画的消息经新闻媒体广为报道之后,一位名叫徐志华的爱好文物的老农专程赶到县文物办公室报告,说金加坑水库附近也有岩画。经县文物办同志的初步考察、鉴定,上张村徐志华同志所言不虚,金加坑水库旁一座叫做送龙山的山上,确有岩画。    该岩画位于送龙山东麓,山脚下是一条溪涧,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岩画所在的岩石分上下两层,虽略倾斜,但岩面天然平整,适宜于先民们刻划图画。两层岩面上,疏疏朗朗地刻凿着似刀形、锄耙形、太阳形等各种不甚规则的图形近二十个,其中,刀形、锄耙形的图画,面积近50平方米,曾发现于朱溪小方岩,两者形状、风格十分相似,而似太阳形的图画,则为朱溪小方岩岩画所无。岩画刻凿的深度0.5—1厘米不等,笔划宽度约1—1.5厘米不等,比朱溪小方岩岩略细,根据岩画的形状、风格分析,金加坑岩画刻凿年代当与小方岩岩画相近,亦为西汉时代,至于岩画的人文意蕴,则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研究。金加坑岩画的发现,进一步增加了仙居岩画的总量,也丰富了仙居岩画的文化内涵,它与小方岩岩画一样,在我国东南地区岩画考古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峰山位于县城南1公里处,古称为“安洲第一山”,因“一峰南立”而得名,海拔96米,山间林木苍郁,绿荫蔽天,禅院隐现,亭榭飞檐,古塔凌空。宋代南峰山的诗句“出廓才咫尺,便觉山意幽,招提立绝顶,宝塔凌空浮”。山顶屋宇毗连,错落有致,有“兴道禅院”,有宋、元、明、清各朝修建的“蓝光轩”、“古灵洞”、“翠微阁”、“冲庵”、“碧山西房”、“涵清亭”等古建筑。90年代南峰山上相继建起休闲场所,环山游道,为城关居民主要休闲娱乐去处。山腰向南处有一山洞,名曰“桃花洞”,站在洞前,鸟瞰大溪,“千树桃花映碧川,轻舟白帆若浮云”。过往行船,白帆点点,如若浮云,故云“南峰眺艇”。因明崇祯年间县令萧鸣盛曾驾舟于此垂钓,又称“南峰钓艇”。
福应山位于县城东1公里处,海拔约80米,南有永安溪从山下流过,西有盂溪坑溪流经脚下,北有临石线横贯境内。福应山上绿树葱郁,山下桃林环绕。近年辟有福应公园,每到节日游人如织,上山观景,县城全貌全收眼底,尤以晚上看城内灯火辉煌,别有一番景致。至于福应山山名的来历,县志上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仙居县志》这样描述福应山:县东2里,阴阳家谓其居邑龙首,得地之胜,居人建浮图其上,自是青紫不乏。有尽美亭,蒋景修为之记。
南峰塔1989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位于南峰山顶。该塔高23.6米,平面为六边形,高七层,属于楼阁式砖塔,是浙江宋、明古塔常见的外观形式。塔体为空筒式结构,沿内壁脚窝可攀至顶层。塔身以条砖砌筑,间以少量木构件;腰檐用平砖和菱角牙子砖相间叠涩挑出,上部又叠涩收进,出檐较大。檐口曲线柔和,至角略作冲翘,时代特色十分明显。每面明间设壶形的门洞,转角为八角倚柱,简洁而挺拔。檐下置砖斗拱,承托出檐,庄重中显出一丝秀气。塔的顶部用砖叠收,上置塔刹,塔的基座为须弥座形式,颇具美感。深圳中华民族村有一塔,仿南峰塔建造。
福应塔1989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宋。《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台州部福应山》云“宋皇祜间县令陈襄信邑人建浮图于上”,建筑年代略晚于南峰塔,1989年6月省财政拨款5万、县财政拨款17万,募捐1万8千元开始维修,1992年12月竣工。维修时从塔中发现三枚古钱币,其中时代最晚为北宋“天禧通宝”的钱币。塔高26米,六面七层,以砖为主的砖木混合结构,也属于楼阁式砖塔。塔体构造为空筒形式,塔心自二层以上用龙骨作为拉牵联系构件,以增强壁体的整体稳定性。塔身每面用柱分成三间,各层其中两面设壶门,另四面为壁龛,塔身转角置八角倚柱。倚柱间设木额,上施斗拱。腰檐用菱瓦和瓦当,此为仿木构瓦檐的做法,与南峰塔不同,在底层南面的壁设一间,通过塔外登塔踏步上塔壁拾级至二层塔心室,再沿由塔身伸出的木枋攀登,即可层顶层。这类入塔方式是江南荣塔比较常见的形式之一,塔基基座也为段弥座形式。
石灯柱    位于永安街(原下赵巷)与石灯巷交叉路口,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高3.45米,白石质,柱体正面朝向西北,顶端为灯屋,高0.83米,攒尖顶,四面挑檐飞角,两侧镂成火字型窗孔,内空宽敞,放胃灯盏。灯屋下部为灯柱,高2.62米。为省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市路灯。柱体正面阴刻一副楹联“灯应奎光,自此文风丕振;柱参巽地,从今黎庶还淳”。1997年8月29日被省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10日县政府竖立保护标志碑。
大兴寺    位于县城东10里石牛村东北处。东汉兴平元年(194)建,名为石头禅院。宋开宝时改为大兴寺。三面傍山,前临永安溪。寺边崖石上有全国最大石刻“佛”字,高11.2米、宽11.2米。寺前为放生潭。溪水中有一石牛正奋力前行。清郭再阳诗:“不助人间百亩田,平坦空有草芊芊。牧童归去无消息,流落江干伴月眠。”张微谟诗:“石壁棱棱曲涧深,兰舸轻泛落花浔。竹房风冷云分座,危堑人稀鹤独临。放胆浪题芳草地,横襟斜趁夕阳阴。从今解却卢生梦,不计浮名系我心”。
王洪茶男,1932年10月出于福应街道东岭下村。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后于1953年到县邮电局工作,先后担任乡村邮递员、城镇投递员。1960年成为机要投递员。35年里投递机要文件20多万件无一差错。先后5次荣获省、地级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享受国家级劳动模范待遇。
王焕校男,1933年7月出生于坑口村。云南大学教授、博士导师。1956年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调入云南大学生物系任教,长期从事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云南大学科研处处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发表《植物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专业论文5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科技成果奖。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树青男,1938年12月出生于杨府下店。浙江大学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曾任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过程模型化与控制学会理事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及化工自动化委员会主任、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380篇,出版《计算机技术》、《生化过程自动化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及应用》等12部著作。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天真 男,1939年11月出生于县前当铺巷。上海核工业研究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任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负责完成秦山核电厂、巴基斯坦核电厂等多项工程结构设计。发表过多篇核电专业论文,如《泰山核电厂反应堆安全壳的结构设计及研究》等,由于设计及研究成果突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1999年4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月塘村村名来历月塘村名源于该村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该池塘原位于现月塘村村委会东侧,面积达10多亩,呈半月形,北面塘岸为直线,其余为弧形,对于该池塘的形状,《光绪仙居县志》中的县城坊巷图有明确记载。
周宅村村名来历福应街道周宅村村名的来历,已无文字可考,只有在周宅村少数几个尚存活在世的上年纪的老人的口中,仍流传着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很早以前,周宅村周姓的始祖是从福建打猎一路过来到仙居的,他独自一人开始是住在周宅山(周宅人又叫麒麟山)北面的山脚下的,后来在一次下雪后,周姓的祖人上了周宅山打猎,偶然用目光朝南面的山下一扫,只见白茫茫的原野上,就在周宅的一块空地上一点雪迹也没有,有的只是一阵阵的热气在往上冒,就此周宅这个周姓的祖人就开始将自己的家搬到了这里来居住,久而久之,周姓的祖人随着娶妻生子和家族的一年年的壮大,人们就把这块周姓人聚居的地方叫周宅。
断桥村村名的来历福应街道断桥村的村名来历,在文字上已无从考证,但从上了年纪的断桥村的村民们口口相传,比较一致和可信程度相对高一点的一种说法是(还有一定的遗迹):相传断桥在唐代的时候,有一条官道从当时的台州府一直修到金华府,其中有一段路就从断桥的村前通过(遗迹就在现35省道南面的不远处),由于经过断桥这个地方的地理构造的特殊性,和当时的技术的局限性,造成这条路上在断桥的地方的一座小桥建成到一定的年限后就自然沉降而沉入泥中,人们为了方便又不得不在原来的地方重建一座这样的石桥。就这样建了沉沉了建,据尚健在的老年人回忆,在断桥的这一遗迹的下面,(他们都亲眼目睹过经挖掘后可见的上下重叠的四座石桥的遗迹)。目前,已经废弃的最后的石桥的三根大石梁仍被人们作为过桥石在使用。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由林氏大姓居住的地方叫做断桥。
杨府村村名的来历 福应街道杨府村原来的村名叫什么已无从可考,据杨府杨氏族谱记载:正式把杨府当作地名来使用的,是从元朝大德二年八月初一日开始,由于当朝的这个村里有一个名叫杨芳春的武将杀敌有功,被当时的皇帝御封为浙闽总管·上柱国·天府(就此杨家就将自家的宅第也改成了杨府),从此这个小村就被叫做杨府了。并且以后这一村名就一直沿用到今天。所说在当时的封建时代,一个家族要将自己的宅第称为府,是要被追相当严厉责任的,只有在家族中有人做到一定的官职后,方可将自己的宅第称为府。后新中国成立后,杨府村作为当时的乡政府的驻地,就将这一管辖的范围内的地方叫做杨府乡。(在公社化的时候杨府乡一度改称城东公社。)据说当时的皇帝还有亲笔御赐“杨府”的五爪龙匾额一块赐于杨家,后由于倭寇的入侵而被焚毁,实是可惜。
下王村村名的来历福应街道下王村村名的来历,在文字上已无从考究,但肯定与当初的广严寺(在新中国建立后被改成了广严学校,现在的广严寺已经迁移到了赵家样村的南面的山岙里)建在下王村的北面有关。据传,开始的广严寺并不是建在现在的广严学校的这个地方的,却是建在下王村的另一个地方的,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才迁移到现在已经是广严学校的这个地方,从而就有了以下这几个地名:位于当时广严寺西面大门前的小村叫寺前,位于广严寺北边的小村叫寺后村,而位于广严寺南面这个村由于当时的居民以王姓人居绝大多数,故而就叫下王村。下王村在农业学大寨的时代,一度曾经和桐桥村合拼,而更名为团结大队,后又各自重新恢复原来的村名。    2016环浙江自行车公开赛第二站比赛就从下王村鸣枪出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环浙江自行车公开赛仙居人文简介--古迹名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