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这辆自行车如果把「智能」的部分去掉,那还是挺不错的

單單單丹 2015-6-23 15:16 15248人围观 资讯

这辆自行车如果把「智能」的部分去掉,那还是挺不错的



| 向山地车怀才不遇的前半生表示遗憾 |


大概一年前的某一天,我结束了自己的「山马党」生涯。那天我像往常一样,骑着一辆换了光头胎的山地车去上班,在宽阔平坦(但是自行车道上停满了汽车)的马路上,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这是图什么?


向那辆山地车怀才不遇的前半生表示了遗憾之后,我开始重新挑选一辆适合上下班用的自行车。花了几天的时间来把范围限定在 22 吋 451 轮组,又花了好几个月去挑配件,终于有一天,去侨福芳草地牵了一辆 Brompton 回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买自行车呢,最重要的就是好看咯。


到了两周前,我突然有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试骑 BiCi 的这辆「启孜」,自行车之路螺旋前进,451 的愿望以意外的方式实现了。

这两周加起来骑了一百多公里,主要的使用场景是在北京城区,白天上班,夜里下班,单程 20 公里。下面的体验,多半是在这两种情况下产生的。



| 机械部分 |


车架


轻,车架特别轻,这是整个自行车上我最满意的地方,也让我想起几年前住在一个没有电梯的楼里,每天扛车上下五楼的经历。


车架的几何形状比较简洁,头管和前叉很圆润,五通部位的衔接也很流畅,而且上管还是平行于地面的——目前为止一切都好——但是上管在接近座管的地方开始沿竖直方向出现了诡异的分岔,靠下的分支越过座管,过渡到了后上叉,而整根后上叉弯成了一个像弓一样的形状……不知道是有意的设计还是为了强度或者舒适性的妥协,总之整个车架的美感就因为这个后上叉而功亏一篑了。



说到舒适性,启孜在平坦路面上对细小震动的吸收超出了我对小轮车的预期,但是遇到井盖和大一点的裂缝还是要慎重,反正全速通过了几次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要在上下班时穿骑行裤的想法。


尺寸方面,大概相当于 15-16 吋的山地车架,对于社交身高 183 的我来说明显偏小。等效水平上管长度不够,想要更舒展的姿势只能换成后飘座杆,但这样一来踩踏角度就会变得很别扭;轴距偏短,座杆拉到足够高的地方后高出把横太多,重心前移的后果就是很不稳定……这一百多公里,是我走走停停,随时下来调整座垫位置的一百多公里。


把横


对于一辆小车来说,这个把横有点太宽了,在视觉和操控性上都有一点不协调,两边各锯短 5 厘米左右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花鼓


第一眼看到这个花电发鼓,啊不对是发电花鼓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悄悄地惊呆了。碳架,发电花鼓,怎么说呢,感觉就像你为了减重连全车的螺丝都换成钛的了,然后装了一个不锈钢大铃铛。


这一款发电花鼓的电压是 6V,功率只有 3W,现在大部分手机充电器的输出功率都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所以如果改用 5V 的电压不是问题的话,你甚至可以用移动电源来给它充电。我不知道换成充电的方案会有什么别的困难,可能会有,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一个以轻和快为主要追求的车身上装这东西——要知道它至少增加了 400 克的重量,这还没算发电时产生的额外的阻力。



其他


变速和刹车相关的套件算是标准配置,手感脚感都过得去。很久没骑变速车的我花了一点时间来重新熟悉油离配合,适应了之后起步速度提升了一大截,百公里……好吧是三十公里,三十公里加速时间也缩短了很多。不过飞轮空转的时候实在是太响了(所以其实用不着不锈钢大铃铛),以至于我在公司的楼里都不好意思推着走。车胎的选择看起来是考虑了综合性能,我觉得还可以换成更细一点的,轻便到底。我不太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连自动变色的把塞灯都做了,却没有 LED 尾灯,甚至连前后反光灯都没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还骑着一辆黑漆漆的车,心里实在是有点不踏实。



|智能部分|


在我试骑期间,车的固件(v0.25)和配套的手机应用(v1.9.*)都还在开发的过程中,功能没有全部实现,配对和连接等方面也还有些问题——这当然可以理解,只是害苦了我这个执着的十七岁少年。当我告诉别人这是一辆「智能自行车」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马上会问,「那它智能在哪里啊?」所以在我前几次试图配对全部失败的时候,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是一想到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神,就又会咬咬牙,决定要不还是再试一次吧。注意,这个车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停一会它就会没电,于是在正午的马路上,傍晚的写字楼下,深夜的公园边,都有一个执拗寂寞的身影,骑上车猛冲一段,停下来迅速掏出手机捣鼓一阵,然后摇摇头叹口气,跨上车继续猛冲……这一百多公里,是我走走停停,随时下来试图配对的一百多公里。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这个过程中有过一段短暂而快乐的时光,自行车和手机是可以配对的,速度和踏频是可以显示的,疾病和饥饿是即将被消灭的,世界和平也是指日可待的。



假设这都是因为我的使用方法不对,假设我可以毫无障碍地完成配对,开始使用所有的功能——然后呢,然后我就可以回答别人的那个问题了吗?


我从启孜的网站截了一张图,上面概括了这辆「智能自行车」的六个主要功能:




数据


对于自行车骑行来说,数据可以分两类:实时反馈和历史记录。实时反馈包括当前速度、踏频和心率等,骑行的人可能随时需要根据这些参数来调整状态,分配体力,所以它们应该以醒目的方式呈现在随时可以查看的地方,这个任务通常都是由码表来完成的。历史记录的内容有骑行轨迹、速度曲线、海拔变化、热量消耗……总之就是你会分享到社交网络上的那些东西,一些高端的码表有这个功能,但更常见的还是用手机来完成。


如果想要记录这两种数据,按照以前的方式,你需要:


在车上安装一个码表

在手机上装一个应用

在每次骑行前打开应用,然后把手机放回口袋或者包里


换成启孜之后:

在车上装三块磁铁(很方便),在车上装手机支架

在手机上装一个应用

在每次骑行前把手机放到支架里,打开应用

发现问题了吗?完全没有变得更方便。


而且还带来了新的问题:

① 考虑到雨雪等恶劣天气,以及骑行中的震动甚至是摔车都会对手机产生影响,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手机支架,而目前市面上并没有特别让人满意的产品。这本来是 BiCi 应该去解决,而且可以拿到加分的一个点,却令人惋惜地被忽视了。想想吧,一辆智能自行车,「智能」的部分需要依赖手机,但是用户得自己想办法把手机固定在车上,你这就是个半成品嘛。我当然可以自己去买个手机支架,那我为什么不自己去买个 Garmin 装在我别的车上呢?


② 手机屏幕常亮,并且要保证在阳光下可视的亮度,续航就很难保证了。大部分人的手机除了拿来当码表以外,多半还有别的用途,如果上班路上的二十公里骑行不仅消耗了我大量的体力,还要消耗手机大量的电力,那么不管最后买到了多么合适的支架,我出门前都不会想把手机装上去了。


最近有一家叫做 AutoBot 的公司,做了一个「智能车载驾驶助手套装」,众筹还有十多天结束,就已经完成了五十万的目标。有意思的是,这个套装的内容,刚好就是一个手机支架和一个车载充电器。他们把「智能」的部分放在了充电器里,通过蓝牙和手机应用通信,同时解决了硬件本身的电量、手机电量和手机安放这三个问题,干得漂亮。


对了,我假设会买启孜的人是想要一辆通勤自行车的骑行爱好者,他们有可能会对车做一些改装,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如果自己换了不同粗细的车胎,该怎么去修改码表配置里的轮胎周长?


防盗


据官网介绍,「进入监控模式后,如车主不在身旁,启孜会在被移动时报警,并及时通知车主」,作为在北京丢过两辆车的人,这个功能我特别喜欢。在暂时没法试用的情况下,我对「通知车主」的方式比较好奇,蓝牙的有效范围最多大概一百米,如果超出这个距离之后依然可以通知,那……那我好像也没办法及时跑过去……不过如果可以在应用里查看位置,倒是可以增加找回来的概率。


灯光


前面提到过,我拿到的这辆启孜所有的灯光其实就是两个把塞灯。车架上五通的后面有一个光线传感器,骑行时如果环境比较黑这两个灯就会自动打开,并根据速度变化颜色。速度从低到高颜色依次是绿->蓝->红,可能还有别的颜色,但我实在是蹬不上去了。这个酷炫的功能放在五年前,十二岁的我可能会喜欢,谁还没中二过,那时候我甚至还买过气嘴灯呢。


导航


这是另一个我很有兴趣但依然没能体验的功能,按照官网的说明,使用方法是先在应用里设定路线,骑行中启孜就会通过车把震动和把塞灯来提醒我转弯。作为一个不掌握足够信息就会焦虑的少年,我很喜欢这个功能。我跟着导航开车的时候,即使知道它会在每个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提前通知我,也还是会时常主动看一眼屏幕,了解未来一段时间内大致的路线。我对这个功能的期待比较简单:每当我可能需要转向时,用震动来提醒我去看导航就足够了。当然,如何区分震动是因为路不平还是要拐弯了我也还没想明白。


自发电


说实话我怀疑这个自发电系统中只有发电花鼓在工作,所谓的「综合电能管理中心」不知道干什么去了,反正车动不动就没电。这有可能是我判断错了,我的依据是应用连不上,车头的指示灯变成红色的并且一直闪。但应用连不上可能是 bug 导致的,至于那个神秘莫测的指示灯,因为没有文档,我对它的所有解读其实都是瞎猜。


社区


骑行社区和自行车本身的关系没有那么密切,就像我 Nike+ Running 里的大部分记录是穿着 Asics 跑出来的,参与社区活动我也不一定需要一辆启孜。而且我就是每天上下班而已,不怎么想要和不认识的人「PK」,相比之下,还是发到朋友圈让熟人给我点赞比较开心啊。


| 写在最后 |


经过这些天的试骑,我最后的感觉是:这辆自行车如果把「智能」的部分去掉,并且价格再便宜一点,那还是挺不错的。


在我看来,最近两年如雨后酸笋一样涌现出来的「智能硬件」,包括这辆自行车,大部分其实都是噱头。空调早就有了根据温度自动调整运行状态的功能,也没几个人说它是「智能空调」,如果一个自行车集成了码表或者别的什么功能,那就叫它「功能自行车」不好吗?可能确实不好——如果你给一个东西加了一个「功能」,大家自然就会开始想,我是否需要这项功能,它值不值得我多花的那部分钱……但如果是「智能xx」,你就是做了一个新的东西,更妙的是,你甚至不需要真的提供新功能。


Gizmodo 前两天有一篇文章,叫做《Stop Trying To Sell Me A Smart Water Bottle》,我看到的现象和作者类似,好像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地往日常用品里面塞一个蓝牙芯片,至于是不是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改善了人的体验,就留给刻薄的写评测的人去想吧。


一定有一些马,想回到古代。也一定有一些人,怀念那个连 S60 都能被称为「智能手机」的时代。


图/飞树先生

文/飞树先生

原作者: 飞树先生 来自: 物是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