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别 忘 了 扭 紧 螺 栓[/url]
你大略看一下山地车,虽然是有些部位是熔接,但是绝大多数的部位用螺丝固定的。也许你经常洗车子,也上油,但是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螺栓呢?这些「螺栓」的「调整」绝不可欠少!
你的山地车「好像鞍座附近有杂音」?你扭一下固定座管部位的螺丝(只要用六角板手一条就可以了)。先别着急!在扭以前用力摆动(像扭般)鞍座,有没有感到有些松动了。就是这样使用过程中,螺丝不知不觉地松动了。虽然最近也有出售螺丝不容易松动的双螺丝的座管,但是不能太相信宣传用语,鞍座要承受体重,因此经常注意扭紧螺丝。(↑相片:固定鞍座的螺栓很容易松动,不要忘记把它扭紧。)
变速器周边如何呢?你可能很小心地安装变速器,但是有没有注意到小螺丝呢?前些日子bike9失败过一次,想换后轮胎,松开快速杆取下后轮时,在链轮附近掉下了一些小东西,原来pulley螺栓松动了,tension侧的pulley掉在地面上,结果其中的小部件怎么也找不到,花了很大工夫才找到。这种事发生在家里还可以,但是发生在郊野,你只能推着车子走几个小时也说不定呢!若事先检查pulley螺栓就不会出现这样的伤脑筋的问题了。 (↑相片:后变速器的pulley掉在地面上了。)
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刹车周边的螺丝,V型卡钳的要扭紧固定台座的螺栓及固定刹车块的螺栓。bike9常看到一些车手的刹车块螺栓松动,要注意!同时注意一下刹车块的磨损情况。不要以为如(←)相片般有wiring就可以放心骑车,还是有必要经常检查。,这个部位的「螺栓」非常重要。最近用于扭紧转动部位的螺栓的工具统一(torqusT25)化,最好有配套工具。
盘刹的注意点是花鼓(车轮)侧的转动部位的螺栓旧型号的园盘的花鼓,安装转动部位时用接合器,这种类型的也不要忘记固定接合器的螺栓。有时总是感到有杂音,刹车也不够紧,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上述部位的螺丝松动了。总之不要忘了扭紧被松动了的螺栓,所需工具也很简单,只要有六角板手(3、4、5、6mm)就可以了。
[url=]握 把 的 型 号 和 宽 度 的 选 择[/url]
bike9选择握把时把400mm宽的握把作为标准,肩膀较窄的用380mm,肩膀较宽的用420mm。你也许怀凝这个标准是否对呢?就请看下文。
你有没有使用较宽的握把
bike9的肩膀宽(肩峰宽·请看图)为420mm。对这种肩膀宽度一般认为使用420mm的握把较为合适,但是bike9使用380mm的drop bar。400mm的太宽无法使用,H型bar则使用360mm。图中的车手的肩膀宽为45cm,他使用380mm的drop bar,H型bar则使用360mm。若使用420mm的握把时,手腕的先端被扩大,力量会消失掉,但是360mm宽的手腕呈平行,力量不容易消失。
一般所指的肩膀宽度多数是「肩峰宽·(请看左图)」,实际上肩峰宽不是左右关节之间的距离。因此选择握把时应把这个数据也考虑在内。肩膀的关节在肩甲骨上,而肩甲骨只是放置在肋骨和胸骨形成的胸郭上,因此能向前后,左右 、上下自由活动,游泳能手的肩甲骨向前向上滑行般顺利地移动,对自行车车手来说,有时肩膀宽度应比外观窄一些。想了解自己的肩膀宽,请按照相片(下)方法试一试。握住棒观察自己的两只手腕会不会平行(不要用镜子,因为镜子对远近感会产年误差,请人帮你看)。
握把的种类和宽度的选择
drop bar和H型bar所选择的宽度应该不同。因为使用的目 的及握住的方法不同。
使用drop bar时,手掌向下还是向内侧,情况不同条件也不同。使用drop bar时,握住刹车杆的托架部位的前侧的时间较长,手掌向下的状态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握力较弱,因此较宽些的握把稳定些。握住drop bar的下侧时握力较强,因此比起握住托架部位窄些也可以的,但是几乎大多数的握把两者的宽度是相同的,因此握住下侧的时间较长的人,把下侧的宽度作为基准,相反握住托架部位的时间较长的人,比下 侧宽些好。
宽度窄的握把的好处
宽度窄的握把的好处在平地骑行时最能表现出来。较好的例子是clip on bar。clip on bar的先端的宽度(握住的位置)只有5cm左右(最多10cm左右)。它在平地上的优越性是无法否定的。
采取向左右摇摆的姿势时,握把的宽度较宽时不用上手臂的力也可以骑行。但是上斜坡时,这个姿势就不能够了。例如,阿姆斯特朗采取向左右摇摆的姿势时,他的手好像是 挡门用的棒般直放在握把上,在这种情况下握把宽度应不要超过肩宽。
终点冲刺时车子更是左右摇摆,此时握住握把下方,握把宽度窄的较容易冲刺。
H字型握把
H字型握把常用在三顶铁人赛或者长途骑行上,由于骑行速度的变化少,车子向左右摆动的机会也少,因此也不必要宽的握把,握把宽度的选择也较自由(340mm~420mm),加上有效范围的选择性高。drop bar是弯曲管道来制作的,将会受弯曲率的制约。但是H字型握把是熔接加工,宽度及有效范围的选择性高。H字型握把刹车的操作性、速降时的稳定性等有许多优点。但是比起只弯曲管道的drop bar成本就高。
[url=]为 什 么 改 用 SPD 脚 踏 但 速 度 不 快?[/url]
我3年前开始骑山地车,半年前把扁平脚踏改换成SPD脚踏(扣卡),但在计时赛(铺装马路)时的速度和使用扁平脚踏时的速度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我也有意识地注意脚力,在滚轮上面的话的确速度快,为什么马路上就不行呢?是否我买的SPD脚踏有问题呢?请bike9指导。谢谢!
●bike9:首先在无风的平地上,以每分钟90~100旋转数为目标练习,加强旋转练习时踩踏技术自然会提高。另外,也应进行负荷练习。
[url=]消 除 脚 踏 杂 音 的 简 单 方 法[/url]
多余的润滑剂)。
若使用的是扣卡脚踏,则要完全解体,除去所有的旧润滑剂后,涂新的润滑剂。清理后还是不行的话要进行调整。如右图。若自行车发出不正常的杂音时,可能是脚踏的问题?还是BB有问题?到底那一部分发出杂音呢?检查的方法是:首先打开刹车器并踩踏,但不可动自行车,发出杂音。其次是不要踩踏,只把体重加在BB上,不发出杂音,此时肯定是脚踏有问题。这是简单地判断脚踏还是BB发出杂音的方法。
现在以小型的两面都可以踩踏的脚踏来说明消除杂音的方法。在安装脚踏部位的相反一侧有一个盖子(如上相片的右图),这个盖子近来采用塑胶制的较多,因此用小工具小心地打开盖子,千万不要弄伤盖。按理应解开脚踏的轴部位,但是不要解体脚踏,重点放在脚踏盖子上。一般的盖子从前面看的话呈园型,在其盖子的真中开一个小孔,孔的大小约0.2~0.3mm。然后用注入润滑剂用泵把润滑剂注入在小孔内。此时润滑剂不断从安装螺丝侧的长柄及本体的间隙流出,一直注入到旧的润滑剂全部流出,然后开始流出新的润滑剂为止(上左图箭头所指,注入新润滑剂的量,应该是新润滑剂被挤到外面的程度,然后抹干净被挤到外面的
[url=]BB·rear arm 一 体 型[/ur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几年来,BB·rear arm一体型自行车在技术上不断得到改进,每年都出现新的型号。在此介绍改进了W避震的链(链容易发生故障)的直推式BB·rear arm一体型。
请看(图1)BB·rear arm一体型:该制品大致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部分各自分开,各部分的车架变得小型化,因此刚性增强并且轻。rear swing arm呈钻石型,在各先端设置支点、BB、后车圈、避震配件。
rear arm呈一体型,因此不会浪费踩踏力,踩踏起来轻快。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由冲程引起的不均衡也少了,各种故障也少了。一般来说BB·rear arm一体型自行车站立骑行时较浪费能量,但该形状的就不会。原因是车手的体重主要加在下半部位的车架(BB部位)上面,而上半部位则没有体重的压力。假若乘骑姿势改变为坐的姿势时,体重移到上半部位,避震器则积极开动。避震器单元的配置的方向与从地面来的冲击是同一方向,因此可以吸引较强的冲击力。以上是这种形状的优点。缺点是:在遇到凹凸不平的路面时会发生问题,遇到凹凸不平的路面时车手会起腰来对应,此时体重的大部分加在下半部位的车架上,在此瞬间身体和车子之间不存左避震,振动直接传到脚上。也就是说,马路除外的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除非坐在鞍座上,否则双避震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这种车子不适合用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进行练习。这种车只重视它的轻快性。例如,在小丘陵上站立姿势骑行时,若感到疲倦时可以坐下来,可以体现轻快的骑行。
(图2)的BB·rear arm一体型是重视设计的类型。巧妙使用复合材料,鲜艳的色彩等重视美观的设计。对经常练习骑车的骑手来说几乎很浪费的款式,这种车子适合于喜爱时尚的人。这种型号的车子为何不能进一步长冲程化?原因是冲程变化时坐位和车头的角度显著变化。尤其是以坐着的姿势进入拐角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避震缩小,车头和坐位倒下,重心向后,这会促进了该动作。结果动作变得不自然。这种款式的设定只能是短冲程的70~100mm左右。这种W避震自行车的优点是构造简单、维修容易。
[url=]装 备 有 浮 动 尾 端 的 W 避 震[/url]
请看上图,*近BB(曲柄)的支点的位置并不高,链支架几乎和地面平行,稍向后倾斜。图上的连杆臂是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的比例将决定冲程。
影响组件的连杆臂的角度处在时针的8~9点钟方向的位置。这个角度不易影响踩踏。这种形状的车子的特徵的部位是:尾端的构造和其操作性。该尾端部位具备有link plat(装在遏避震器上的可动部分)的作用除外,两端连接链支架和连杆臂形成独立部位。当冲程改变时浮动尾端与连杆臂、链支架的角度也会变更。在进行踩踏时,根据连杆臂和链支架的相对角度、长度,链支架被压向地面。
现在按图说明:加驱动力时,尾端以支点C为中心开始转动,但是它的另外一端,连接链支架,因此驱动力达到支点C时,瞬间向时针的4点钟位置改变方向,并把驱动力传递到链支架上,链支架则被向下压,产生强有力的加速度。
以上讲的是加速度,现在讲减速度,装在浮动尾端的后刹车,减速时产生和加速时同样的现象。用刹车器减速时,后避震伸长,因此会有臀部在鞍座上被推上的感觉。最近也有出现改进了的鞍座往上推的现象的山地车。这些全能式山地车正在研究开发中,但是很有潜力的领域应注意发展动向
[url=]牛 角 车 把 和 车 把 立[/ur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在此主要讲上半身与牛角车把和车把立的适应性。
●留有余地自行车车手不可缺少的是"留有余地",若没有"留有余地"无法判断突发事情,容易引起交通事故或摔车。这个"留有余地"由乘骑姿势产生。如下讲一讲何谓"留有余地"的乘骑姿势。
●确保视野向下的牛角形握把的最大的缺点是视野变狭窄。尤其是视野过于往下看而勿视了前方。再有往后看时,有些人无法直走,摇摆不定。
●为何摇摆不定呢? 往后看时为何摇摆不定呢?这是因为手腕没有"留有余地"。若在肩膀、手腕肘、手脖子有"留有余地"的话,不应该摇摆不定。各种动作、操作都要有"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的乘骑姿势
(姿势之一) 俯下的姿势:采取俯下的姿势时(握住握把杆的下方),握住向下的牛角车把时身体自然成俯下的姿势。采取该姿势时,手腕约弯曲100度左右,脚踏至上死点时,手腕不能接触腹部和胸部。同时你的手腕和胸部所形成的角度成100度左右。
(姿势之二) 握住把手杆的姿势:你试一试看,紧握住把手杆上的刹车时,你能否把膝盖的关节弯曲至100度左右,此时查看手臂脖子至手腕肘有无平直。当然臀部不能凸出。
(姿势之一) 握住车把立的姿势:这种姿势常用在上坡时。把手过于低,或者过于远时能够握住的唯一的地方。总是握住该部位的人,可以说他的姿势不正确。我们常见到欧州车手上坡时采用这种姿势,看起来很酷!但是存在缺点。因为这种姿势将会牺牲其他两种姿势,一般不可采取。
●车把立不要用超过100mm 对中国人来说车架的尺寸适宜的话,车把立的尺寸一般100mm为止为标准。若你是采用100mm以上的车把立的话,应考虑车架是否合适。车把立尺寸除了特殊情况除外,中国人一般采用80mm~100mm适宜。检查你的手臂的方法是,把双手拉开。量一量从手指至另外一侧手指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和你的身长比较,若该数值比你的身长长时,说明你的手腕比标准尺寸长。相反短时你的手臂比标准尺寸短。
●高度 现在流行Ahead车把立,越来越倾向于低形化,这种机材也许能减轻重量,但是 不利于保持最好的乘骑姿势。假若车架的设计没有问题的话,坐管上端的延伸部分,应该是90mm~110mm。若上管道为水平的话,车把立的凸出一般为20~30mm,但是身体和腰的柔软性的不同变化范围较大如0~60mm。尤其是大肚子和腰不易弯的人,超过60mm。
●握把的种类
中国人的手腕比起欧州人短,因此握把应该选择短一些的,选择向前握住握把时手腕成平行的尺寸。肩宽为标准的话360mm~380mm为适当。若用400mm以上的可以认为是过于宽了。采用宽握把的人,握住车把立的时间会长。杆及俯下的姿势过于宽,因此只能握住车把立的狭窄部位。
●握把与鞍座连动 把鞍座的位置向前后移动时,同样移动握把杆的位置效果更好。例如,在平地时把鞍座向前移动,同时也把握把杆向下移动。相反HC时鞍座向下移动并向后,此时提升握把杆则容易握住车把立。
图中姿势的说明:(1)握把杆过于低。(2)握把杆太远。(3)比赛中的正确的俯下姿势。(4)比赛中提身时的正确姿势。
[url=]安 装 新 车 架 前 应 注 意 的 事 项[/ur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新的车架外观上非常完全。但是在安装配件以前必需进行各部位的螺丝的检查,以及接触部位的"露出切面"加工。例如在车架上的压入车头管道的部位,若没有"露出切面"的话,车头组件旋转时会歪,结果车子变得很不协调。假若消除了不协调,握把就变得不那么灵;若握把变灵了,又产生不协调等。接触面的切面加工很简单,请看左边的相片,(上图)相片是新的车架切面很干净。(下图)是已进行过"露出切面"加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