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标题:
[转载]马拉松哲学:论生命意志和生活意志
[打印本页]
作者:
吐鲁番
时间:
2011-12-15 13:51
标题:
[转载]马拉松哲学:论生命意志和生活意志
人居于首要的和最重要的东西,是关于强有力的意志。
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意志潜力。我们拥有的这种内部财富——意志潜力,它们是凭借生命本身而来,却不仅仅是从生命本身而来。
意志的巨大潜力隐伏在两个方面,或者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命意志和生活意志。这两种意志统摄于生命力的冲动——本我管辖之下。
生命意志,我们称之为消极的本我;生活意志,我们称之为积极的本我。消极本我被动地适应周遭的存在而又于“本我”之外的存在相区别;积极本我主动地改造周遭的存在而又无时不刻在与“本我”之外的存在力求达成统一。
于是,个体的个性形成源于消极本我与“本我”之外存在相对立的状态;人类的历史始于积极本我的延伸扩展以求与“本我”之外的存在相统一以及生命个体凭借此种作用所达到的范围。
每一个人身上都蕴涵着这两种意志,它们在自我实现,在追求一定的目的。生命意志和生活意志在此追求中得不到满足,但是却由于这个追求过程而暴露了出来。
由于缺少比已经达到的目的更高级的目的,意志就沉睡了,枯竭了。但是,意志本身的真正任务决不是已提出来的目的本身,而是重大希望的实现。因为生命总是在倾向于或企求无法形容的建树,这些倾向总合起来决定着生命意志和生活意志。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痴》中关于判处死刑的犯人临死前的体验,正好验证了上述结论。
(一)
已判处死刑的犯人的体验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这片刻,人直接意识到自己的死亡时刻。在这里,死的到来是固定不移的,而生命将猝然停止。在其他一切场合下,死是可以延缓甚至免除的,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死已在这里,死已经临头。因此,其他场合下的任何人对死的态度不会像知道自己死期的死刑犯那么认真。
(二)
判决将毫不迟疑地执行,这个事实的不容置疑使已被判决的犯人的灵魂和心灵经受可怕的痛苦。“主要的,知道这是固定不移的。”这个事实使走向死亡的路途比其他任何一种死更痛苦得无可比拟。在其他场合下,“在最后的一刹那之前”,还有得救的希望。而犯人就是连这个最后的希望也被剥夺了。任何人也不能忍受这种刑罚的痛苦。“这是对心灵的摧残,不可能是别的!”据说在法国用断头台行刑比较人道一些,因为死的不太痛苦。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借梅诗金公爵的口反驳了这种意见:“……你要知道没,其实最主要、最剧烈的痛苦也许不在于身体的创伤,而在于明明白白地知道:再过一个小时,再过十分钟,再过半分钟,现在,马上——灵魂就要飞出躯壳,你再也不是人了,而这是毫不疑问的,主要的是毫不疑问。”
(三)
“最聪明的、强壮的和勇敢的人也会受不了这种痛苦而哭起来。谁会由于恐怖而哭泣呢?我真想不到,他又不是小孩,而是一个从来没有哭过的大人,一个45岁的人,竟会由于恐怖而哭出来。在这时候,他是怎样的心情呢?是怎样地颤抖呢?”恐怖和愤慨引起已判决的犯人恶心和呕吐,但是他在这种情况下神志完全清醒甚至更加清醒,他的观察力加强了,意识没有中断,然而理性无法改变正在发生的事情,身子却瘫软了。犯人知道出路是没有的,但是在最后的时刻到来之前,还是在窥视着得救的机会。他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恐怖,一想到人们竟以漠然的眼光看着他,他就感到痛苦。这是积极的自我即生活意志想要融入周遭的存在而不可得产生的。同时,他毕竟还是不相信人竟是像他们这样的。奇怪的是,在去刑场的路上一些琐碎的小事引起他的注意,像“绿色的屋顶或十字架上的寒鸦”之类的东西,使他全神贯注。消极本我用这种分心法来帮助他,让他在心慌意乱之中沉溺于消遣,否则他的心理和神经系统将会无法克制进而彻底崩溃。
(四)
他的感觉高度紧张,他好象在做梦,他的体验带有某种神秘性。闪光的点,刺耳的声,异常的味——这一切在他去刑场的路上都察觉到了。甚至连时空感觉也变了。五分钟在他看来是无穷无尽的期限、数不清的财富:“他觉得在那五分钟内他将度过好几生,此刻还根本谈不上最后的一瞬,所以他还作了若干安排:他估计需要跟同志们告别,为此需要留出两分钟;另外又要留出两分钟,准备作最后一次默想;还有一分钟准备最后一次环顾四周。”到刑场的短短的路程也是不可计量的:“还有三条街呢。等过了这条街,还有那一条,然后还剩下右边有人卖面包的一条街……等到卖面包的人那儿还有一段时间呢!”痛苦状态下觉醒的生活意志肆无忌惮但却无奈地在意志领域内奔腾着,对周遭存在异乎寻常的强烈的依恋和不舍从而使犯人感受到了生命巨大的强度。
(五)
当我们能够给自己提出新的目的,而新的目的又与我们的预见和无意识的企求相符合时,沉睡的生活意志就苏醒过来,并驱使人去实现新的目的。如果希望实现了,那么预见的生活意志也就实现了。“呵!你必须相信,哥伦布并不是在发现美洲之后,而是在正发现美洲的时间感到幸福;你必须相信,他最感到幸福的时候也许就在发现新大陆的前三天,当叛变的船员怀着绝望的心情几乎要使他们的船折回欧洲的时候!问题不在于新大陆,即使它七分八裂也没有关系。哥伦布几乎没有看到新大陆就死了,实际上,他不知道发现了什么地方。问题在于生命,只是在于生命——在于发现它,在于永远不断地发现它,而完全不在于发现本身!”沉睡的生活意志在伟大完整的活动中从绝境中解脱出来,生活意志大于目的本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只关心维护自身存在的利己主义生命意志,而是在于藉此基础之上孜孜不倦地执著于生活意志的发现。
(六)
发现生活意志,它是我们和与我们在一起的所有人注定要承担的使命。“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人是一种对于终极境遇(面对死亡是最典型的)比对任何别的东西都更为敏感的存在者。在消极本我竭尽全力保存自身存在的终极境遇下,随势而发的积极本我便使生命个体焕发出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因此,在生活意志彰显的范围内所有的人彼此联系在一起。与其说犯人害怕失去自身生命存在(由生命意志维系),不如说他是害怕离开人们——自身存在之外的存在(由生活意志维系)。犯人害怕离开人们这个事实,恰是在犯人即将行刑的时刻,处于终极境遇下的苏醒的积极本我使得犯人在怕了之后才一边害怕着,一边弄清那可怕者。只有在生命个体存在者的根本处具有一个处身情境(特定时间下的意识投身到空间所产生的表象及其总和),并且就积极本我认同于这个处身情境(本我之外的存在)时才能够去怕。认同成功,生活意志得到扩展;认同失败,害怕随即转化成痛苦。因此,对于犯人来说,真正可怕者不是生命意志的磨灭,而是生活意志的遇挫和被排斥,毕竟他是与人们联系着的,因为他——“人们中的人”,愿意总是这样的“人”。
(七)
所以,人生(从生到死的过程中,所有事件——包括马拉松)的意义不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不断地发现生命本身!
写在后面的话:
马拉松哲学总论——不能算是彻底的运动哲学,但是可以作为马拉松哲学的一个纲要性的宣言。我在其中回答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或者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至于生命意志和生活意志在运动中——尤其是极限运动中是怎样的关系和状态,是马拉松哲学今后要谈到的问题。我在与跑友醒着的聊天过程中,发现他的某些想法、感悟是和本文相契合的——马拉松运动(极限运动)是濒临死亡的,或者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死亡的状态,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是无限接近死亡状态的。我觉得正是这种挑战极限,体验死亡状态的刺激,使得我们不断地发现我们生命本身——“哦,原来我还可以这样!原来我是这么坚强!我能!……”这就是挑战极限运动成功后人们内心的喜悦与惊奇,正是源于这份执着,才有跑友们的乐此不疲,不断参与。好多人局外人不理解,总是睁大好奇的眼睛问:你既然拿不上名次,拿不上奖金,你为什么要参加呢?我想这篇文章可以在哲学的高度回答他们。
最后,再次感谢醒着兄,与他的聊天启发了我进一步对极限运动的哲学思考,这些将会在马拉松哲学的具体论证中谈到。感谢跑友醒着,谢谢!
作者:
吐鲁番
时间:
2011-12-15 13:52
——时间问题的初步探讨:时间的意识起源
我们每天来往于各个地方,看或者看到许多新的或旧的东西和事物,我们没有丝毫的时间意识,以为事物就是那里摆着,只是我们路过了而已。就像酒吧的歌声那样,如果我没有路过,我也就没用听到。但是对于一个事物在我们眼前的显现,我们究竟是如何把握住它的呢?
酒吧的歌声也许是一首外国歌曲,对于一个不懂英文的人来说,这个不同于汉语的声音符号,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便是内容的此在;如果这个不懂英文的人,发愤图强,下功夫学习了外语,这个声音符号,除了内容此在的样式外,对于这个人的意识而言,它具有了内容的涵义。
内容的此在与内容的区别,前者是指被意识到的,但本身并没有成为感知客体的感觉,后者则是指感知客体。不同的人可以感觉到一个东西,但是却可以感知为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看和看到、观察和观察到的区别。我们自己将相同的感觉内容(内容的此在)这一次做这样的“释义”,另一次做那样的“释义”。但是“释义”本身永远无法还原为新的感觉的涌入或出现,它是一个行为特征,是“意识”的一种方式,是“心绪”的一种方式,我们将它称作对有关对象的感知。因此,可以看出,感觉和感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意识状态,一种是体现性感觉意义上的感知内容(内容的此在),一种是立义性的意向意义上的感知行为(内容的知道)。
于是,问题就浮出了水面,感知内容和感知行为是有区别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同一客观事物或实在对我们个人而言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这个因素应该记在谁的账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素?通过这种反思和疑问,时间就被我们每一个个体所切身体验和把握到了,虽然它极其抽象而又极其具体。
作者:
吐鲁番
时间:
2011-12-15 13:53
——时间问题的初步探讨:时间的意识起源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理性以及其所倡导的科学实验方法逐渐登上人类认识领域的舞台,并扮演者日趋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以科学标准衡量一切。自然——物理的、人本——心理的领域到处充斥着严峻冷漠的科学面孔。科学主义在极其乐观地进行自身赋予的任务——在严格的科学规范和方法的统筹下认识自然世界乃至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把这些任务所采取的方法认为是在对人的认识领域的扩张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科学在其盲目乐观的背后,却忽视了一个极其严重的事实:即一切科学理论或实验的行进都是最初以某种假设为出发点来进行论证的,然而他们没有对假设的真实性的来源再深入的探究,而是在此之上不断外延扩张。因此,究其事物乃至人本源意义的阐释,科学是无力的,也是无法回答的。对于时间的感知以及体验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人们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个国家在相应的时区内采取统一的标准以作为相应的国际时间。这种充斥在手表、闹钟上的时间是一种人为的外设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客观时间。客观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人为的制定的。相对于人们的意识而言,客观时间永远是落后于真实时间的存在。(注释:在马拉松哲学(1)中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观察”与“观察到”、“听”与“听到”、“看”与“看到”等等是在两种时间间隔的意义上产生的,其原因就在于内容的此在与内容的立义是对意识而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把意识的两种状态的演进归结为时间的转化——即我们即将谈过的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
就人类认识论价值的属性而言,最求事物的“真”是第一价值要素,这也是科学自身的题中之意。无疑,“真实”的时间也是人们的不懈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我们对事物以观念的概念的认知过程,我们先是把握事物的此在,继而在此在的基础上立义。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单个人偷偷地把事物此在的把握——客观时间抹去,在“立义”的主观时间上我们才切身感受到了事物以及观念的存在。由此可见,我们在客观时间视域上显现的生活以我们的交往活动是不真实的,是依靠我们意识上的强烈信仰来进行的,我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抽象因素——时间是这么诡异以致我们约定俗成地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们切身体验的生活和场景。“此时此刻”成了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一个奢侈品,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却凭借信仰不断确证着这个世界的存在。人,天然就是个信仰主义者——一种对主观时间的强烈信仰来弥补对客观时间的抹杀。
然而,这种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割裂并非是人无法摆脱的一个天然屏障。在马拉松运动中尤其是最为极限的运动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是有那么一个契合之处,在那里我们有了完整的时间体验和感知。(未完待续)
作者:
~勇闯单车~
时间:
2011-12-15 14:34
嗯,论得很真确~!顶一个
作者:
吐鲁番
时间:
2011-12-16 08:50
~勇闯单车~ 发表于 2011-12-15 14:34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嗯,论得很真确~!顶一个
谢谢关注,谢谢顶贴!{:soso_e181:}
作者:
吐鲁番
时间:
2012-2-28 10:16
本帖最后由 大熊 于 2012-3-21 15:04 编辑
——时间问题的初步探讨:时间的意识起源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理性以及其所倡导的科学实验方法逐渐登上人类认识领域的舞台,并扮演者日趋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当下我们这个时代以科学标准衡量一切。自然——物理的、人本——心理的领域到处充斥着严峻冷漠的科学面孔。科学主义在极其乐观地进行自身赋予的任务——在严格的科学规范和方法的统筹下认识自然世界乃至人的精神世界;它们把这些任务所采取的方法认为是在对人的认识领域的扩张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科学在其盲目乐观的背后,却忽视了一个极其严重的事实:即一切科学理论或实验的行进都是最初以某种假设为出发点来进行论证的,然而他们没有对假设的真实性的来源再深入的探究,而是在此之上不断外延扩张。因此,究其事物乃至人本源意义的阐释,科学是无力的,也是无法回答的。对于时间的感知以及体验就是一个极其明显的例子。人们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各个国家在相应的时区内采取统一的标准以作为相应的国际时间。这种充斥在手表、闹钟上的时间是一种人为的外设的时间,我们称之为客观时间。客观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人为的制定的。相对于人们的意识而言,客观时间永远是落后于真实时间的存在。(注释:在马拉松哲学(1)中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比如,“观察”与“观察到”、“听”与“听到”、“看”与“看到”等等是在两种时间间隔的意义上产生的,其原因就在于内容的此在与内容的立义是对意识而言,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把意识的两种状态的演进归结为时间的转化——即我们即将谈过的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
就人类认识论价值的属性而言,最求事物的“真”是第一价值要素,这也是科学自身的题中之意。无疑,“真实”的时间也是人们的不懈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我们对事物以观念的概念的认知过程,我们先是把握事物的此在,继而在此在的基础上立义。在这一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单个人偷偷地把事物此在的把握——客观时间抹去,在“立义”的主观时间上我们才切身感受到了事物以及观念的存在。由此可见,我们在客观时间视域上显现的生活以我们的交往活动是不真实的,是依靠我们意识上的强烈信仰来进行的,我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抽象因素——时间是这么诡异以致我们约定俗成地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们切身体验的生活和场景。“此时此刻”成了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一个奢侈品,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却凭借信仰不断确证着这个世界的存在。人,天然就是个信仰主义者——一种对主观时间的强烈信仰来弥补对客观时间的抹杀。
然而,这种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割裂并非是人无法摆脱的一个天然屏障。在马拉松运动中尤其是最为极限的运动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是有那么一个契合之处,在那里我们有了完整的时间体验和感知。(未完待续)
作者:
只是一颗蒜
时间:
2012-2-29 20:14
吐哥~~~无间道啊
作者:
大熊
时间:
2012-3-21 15:06
马拉松~!!!!
欢迎光临 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http://51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