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标题: “遍地开花”的自行车业余赛,未来是更业余还是更专... [打印本页]

作者: Samson小忙    时间: 2017-3-23 21:31
标题: “遍地开花”的自行车业余赛,未来是更业余还是更专...
本帖最后由 Samson小忙 于 2017-3-23 21:46 编辑

  正经采访视频


卡位教学视频(搞笑版)


    本期骑友网有幸邀请到了中国哲步车队的车队经理杨翰洋,以前段时间的千岛湖摔车事件为前提,为骑友们分析现在中国自行车业余赛的现状。
    杨翰洋曾公开发文明确的表示,最后 200 米的“上帝之手”并不存在,在最后的高速冲刺阶段不可能还有人能够伸出自己的“黑手”致人摔车受伤。在环法等大赛上终点前的摔车也时有发生,我们应该理性的认识到:“摔车是一种常态。”在编者看来,终点前的冲刺越是激烈,越是说明车手个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整个赛场的实力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也就是     我们今天需要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自行车业余赛的竞争愈演愈烈究竟为何,是业余车手的实力普遍变强还是职业车手的大量涌入呢?

    首先要了解职业车手和职业赛的性质
    我们所说的职业车手是指在国际自联(UCI)注册的车手,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有着数量极为庞大的洲际队(共 169 支)。      
    中国的洲际队是以省或者某个地区为班底,通俗易懂的说就是:“这些职业车手就是专业的运动员,从小就开始接触,并且有系统的去训练这项运动。”
    国内职业车队的班底基本上为同一省份的车手。主要的职业赛主要有:环青海湖、环太湖、环海南、环福州等;其中以环青海湖自行车赛更为广为人知,每年 7 月至 8 月在青海省举行的环湖赛,经国际自行车联盟批准,环湖赛为 2.HC 级,是亚洲顶级赛事,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世界上有三个等级的车队,分别为世巡赛车队(WT)、洲际职业队(PCT)、洲际车队(CT)。
    近几年注册地为中国大陆的洲际队数量:
    2015 年,中国有 11 支洲际队,108 名洲际车手;
    2016 年,中国共有 12 支洲际队,109 名洲际车手(另外 2 名大环赛车手仍然是计成和徐刚)。
    2017 年,已经在 UCI 注册成立了 11 支洲际队,99 名洲际车手(加上王美银 1 位大环赛车手)。

    国内自行车业余赛的兴起
    2014 年,计成入选 GIANT Shimano 车队参加环法大赛的九人正式队员,完成中国人挑战三大赛的历史。作为首个参加环法自行车赛、环西班牙自行车赛、环意大利自行车赛三大环赛的中国人,计成对于中国的自行车运动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所带来的“明星”效应更是直接的颠覆了一批自行车爱好者对于自行车的传统观念。更多的人愿意去尝试不同的自行车,也更愿意去关注职业自行车赛事,以及亲身的参与业余自行车赛事之中。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理解发生变化,所以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也在不断提高。马拉松、自行车等便捷有益的运动也受到了大家的热捧,由此相关的体育赛事也随之进入大众的视线,人们对于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呼声更是越来越强烈。周末,城市里路上戴着头盔、骑着专业运动自行车的骑友越来越多;乡村小道里,车顶上架着自行车的小汽车来回穿梭,人们习以为常,各种自行车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至此自行车运动的普及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杨翰洋回忆道:“我从 04 年开始接触自行车,05 年参加了第一场的比赛,那个时候的业余比赛真的是很业余,参赛的人数很少,奖品也非常便宜,有时候的奖品就是一个打气筒。”纵观现在的业余比赛,以国字头为典型代表的 A 级比赛,如:中国自行车联赛、中国山地车公开赛等,依靠丰厚的奖金,吸引前来参赛的车手越来越多,也促使了另一个职业的诞生——业余车手。现在不少的业余赛车手,没有正式的工作,仅仅依靠国内的业余比赛,就能够“养活”自己,可能还要比普通的工薪阶级拿到的钱更多。
    举例来说一个顶尖的业余车手一年的奖金大概有 20 万左右,普通一些的能够拿到五万元左右。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还有可观的一笔收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业余自行车赛事的目的之一。
    从另一方面来说,国内自行车业余赛的兴起,与政府的扶植力度是无法分割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道路基本上都铺上了沥青,道路两旁也种植了各种的绿化,现在处在经济的一个转型期,很多人都将目光投放在了旅游类的第三产业,举办自行车比赛,不但能够更好的去宣扬这种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更是能够通过一场比赛,更好的把当地人文、旅游景点展现给大家。

    5年的时间,业余水平提高,与专业接轨
    杨翰洋提到:“在 2010 年的环鄱阳湖赛中第一次出现了冲刺时大规模摔车的情况,这是之前都没有的现象。”他补充道:“并不是说以前的比赛没有摔车,环鄱阳湖赛比赛摔车在我看来是国内的自行车业余赛有了更多的‘卡位’与‘挤位’造成的,车手们的整体水平提高,对于终点前的冲刺更为看重,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车手卡位的方式比较危险,这就涉及到了道德的问题。”
    作为曾今的自行车大国,却又不是自行车运动大国,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自行车运动起步晚、水平也较低。但自行车作为一个载体,由“通行”走向“健身”这一种历史性的转变,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一种扭转,更是一种生活习惯上的蜕变。他举例子道:“2010 年以前,香港、澳门等车队到内地来比赛时,显得很是强势,内地车队基本上找不到能够和他们抗衡的队伍。然而这种情况在2015年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内地业余自行车的快速发展,港澳台队伍很难再像之前那样横扫一片,甚至出现的现状是他们已经无法和内地车队抗衡。”
    5年的时间,从业余中的“业余”走向了业余中的“专业”,内地的业余自行车水平正稳步有力的发展,并且逐步向专业靠拢。
    在2016 年的环太湖比赛中,最后的冲刺甚至达到了 70+的时速。“这在 5 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分析现在业余赛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业余车手自身实力的提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因为更多的职业退役车手加入到这个群体之中。“自行车业余赛,奖金丰厚,吸引了很多的职业退役车手加入其中。”因为国内体制等多种原因,很多职业运动员的生命是“短暂”的,像自行车这项运动,国外的职业选手一般选择在 35 岁左右退役的居多,但现在国内很多的职业车手一般在 25 岁左右就退役了。也有很多车手从省队这些地方提前退役,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利益关系,职业赛很难拿到突出的个人成绩,收入上又和业余选手中的胡浩、封宽杰等这些业余知名车手相差太多。低门槛、高收入,这是造成职业车手退役后选择参加业余赛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是即便是职业车手退役,最近几年中,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依靠,他们也很难从业余赛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成绩了。” 杨翰洋解释道:“国内职业选手的训练模式算是我国的一个特色产物了,其实国内业余模式和国外的职业训练模式是相同的。”印象中最深刻就是,计成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时车队比完赛后,只给了我一个三明治和一张车票,就让我走了。车队的成员们只有在比赛时候凑到一起,比赛结束后就各回各家。有些车手,我就是在年初训练营见过,以后可能一整年就见不到了。”
    据编者了解到,目前越来越多的业余车手开始为自己量身设计科学的训练模式。从饮食到骑行的强度,都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业余车手现在的训练时间其实已经和欧洲职业车手是一样的了。由此看出,这 5 年来,业余赛的快速发展绝非偶然!
   
    业余赛的“遍地开花”,是更业余还是更专业?
    在2017 年,中国自行车业余赛呈现井喷的盛况下,媒体对于国内的业余赛的关注度逐年提高,而赞助商的目光也随之投放在这些业余车队身上,不少自行车行业品牌纷纷选择赞助,或者建立自己的车队,试图通过用车队的成绩来证明自身产品的品质。更多的人想将自行车赛事打造为第二个“马拉松”。资本的不断涌入,造成了现在国内业余赛“遍地开花”的盛况。
国内的业余赛激励了人们对自行车的热爱,推动了自行车产业的发展,更是响应了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的政策。可是如此多的业余赛事,在这“盛况”之下到底是让业余赛更业余还是更专业呢?
    杨翰洋提出来自己的观点:“而与国内的职业车队相比,业余车队大多数都采取放养式的管理方式,除了赞助品牌商或者一些大型比赛一定要参加以外,其他训练和比赛的安排都是由自己决定。这一点其实和国外的职业车队模式是一样的。”
    其实在国外,很多车手是将公路车和山地车分的比较清楚的,公路车手就是参加公路车比赛,山地车手就是参加山地车比赛,像萨甘这样偶尔去参加山地比赛的选手实在罕见。尤其是在 2010 年后,我们也很难再看到萨甘去参加山地比赛了。原因其实大家都知道,在真正的顶级赛事中,因为骑车使用的肌肉群不同,一丝一毫都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一个比赛成绩,所以车手只会选择一种进行“单修”。反观国内来看,山地公路双修的车手比比皆是。上一场比完了公路车比赛,下一场就去参加山地车比赛,一样能够获得好的名次。
    在编者看来,这也正是目前国内自行车业余赛的一个尴尬之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一次次的摸索尝试后,国内的业余车手也能够朝着更为专业的方向发展。

    从“单打独斗”到“团队配合”
    公路自行车骑行不仅强调个人能力,更加强调团队的配合,正确运用跟车骑行技术,是争取胜利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电影《破风》中,有一句比较经典的台词:“风在前,无所惧。”
    在自行车运动中破风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骑行最大的阻力往往是来自于你面前的风,躲在一个车手身后,车轮尽可能的贴近前面车手的后轮,可以节省30%的体力,第三个跟车的可以节省 50%左右,到了第四个可以节省 70%。在比赛中,身处大团队中,风阻几乎可以忽略为零,那是一种被大集团推着前进的感觉,因此很多王牌车手都被保护着藏进了大集团当中,以求最大限度的节省体力。这就是比赛中最常见的一种战术。
    在刚结束的中自联千岛湖站的比赛,胡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兴奋的表示:“在最后阶段,四个车队同时拉火车,场面一度非常壮观。”在感慨的同时,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在多个车队同时“拉火车”的背后中国自行车业余赛的一个明显进步:战术运用的娴熟,更多的车队和队员能够更加默契的配合。
    在几年前,业余赛中有实力的车队并不多,很多代表俱乐部参赛的车队队员只能够保证个人的顺利完赛,更不要说相互之间的配合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几年前的比赛,选手的实力参差不齐,很多人依靠个人能力就能实现突围。然而在现在的比赛中,实力较强的选手想要重现以前的“辉煌”是比较困难的了。业余赛选手整体实力的提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实现较好的成绩只能依靠队友之间的配合。另外,在车队利益机制分配的促使下,车队成员的职位也未来越正规、专业化。每一个人都明确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后,运用战术的自行车比赛,远远要比个人的“单打独斗”要精彩许多。

    写在最后的:
    2017 赛季的开始,隔着屏幕似乎都能闻到一股浓浓的火药味儿。随着业余车手实力的变强,再加上职业退役车手的大量涌入,自行车业余赛的竞争也愈演越烈。在随后的比赛中,我们也更希望看到各个车队成员之间默契的配合,出色的表现;在这里呼吁大家,多一点批评的声音,少一点无谓的指责。相信中国自行车业余赛一定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 兔巴锅    时间: 2017-3-23 22:40
写的好
作者: 阿贵channy    时间: 2017-3-24 08:53
分析很透彻
作者: 呆呆的阿登    时间: 2017-3-24 08:55
好文
作者: 中国好老者    时间: 2017-3-29 20:29
说得很有道理,体育精神和道德还是要注重的




欢迎光临 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https://51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