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标题: 中国教育是个问题,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打印本页]

作者: 人生阶梯    时间: 2009-4-27 10:23
标题: 中国教育是个问题,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2025年家庭教育手册》

                                ——我的家庭教育观

                                作者:曹晋

                                出版社: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国教育的培养模式,教育现状,值得我们深思,80后作者曹晋,通过分析

受教育者、剖析中国教育的矛盾、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系统方法,解

决中国教育3大矛盾:亲子矛盾,师生矛盾,学历能力矛盾,新时代的典范之书!值得社

会关注。<2025年家庭教育手册>,被评唯一触动中国教育根基的书,唯一有可能解决

实际问题的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书摘:

    解     题
   (代自序)

    这本书,谈家庭教育理念,但跟以往的此类书有些不同。 中国的教育,问题多

,多数问题 是 历史 问 题 。我总结,中国的教育,三个主要矛盾:亲子矛盾、师

生矛盾、学历与能力的矛盾。亲子矛盾、师生矛盾,跟中国封建文化——孝父尊师

有关,是历史问题;学历与能力的矛盾,跟封建科举文化有关,也是历史问题。
    三种矛盾,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抛开任何一个谈教育,都是纸上谈兵。比如

,抛开就业问题,抛开社会大背景谈亲子沟通、学生减负,谈愉快的家庭教 育,空

中楼阁,不解决问题。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矛盾,被大众认清,少说也需要15-20年时间;被 解

决,可能需要50年。这本书,主要是提出问题,认识问题,所以叫“2025年家庭教

育手册”。
    中国人喜欢四平八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不喜欢超前。对旧事,我们喜欢 怀

念;对传统文化,我们喜欢接受。中国一些旧传统,旧文化,是这本书第一轮“斩

首”的对象。传统文化,跟家庭教育,乍看不搭界,实则关系暧昧。改革教育理念

,得先改革传统思想。比方说,要搞清楚老子和儿子的关系。旧传统,老子是儿子

的天,这种观念不更除,干脆别谈教育。
    张三是80后,很时髦。中学刚毕业,就搞经济独立。胡子没长齐,就谈恋 爱。

叛逆期一到,天不怕地不怕,颠倒乾坤,唯我独尊。恨父母,怎么就是不理解我?
    张三长大,结婚,生了张小三。张小三到了岁数,也玩叛逆,挨张三一顿教训

。小三开始恨爸爸,像爸爸当初恨爷爷。心想,你张三就没当过孩子?怎么就是不

理解我?
    有人说,这是人成熟的过程。一辈子像孩子,叛逆,长不大,这不行。我倒不

这么看。郑渊洁,童话大王。我小的时候,没少看他写的故事。后来听说,郑渊洁

还是教育家。郑没学历,没得很彻底,小学学历都没有。这人从小就是刺头,爱给

老师挑毛病,喜欢瞎琢磨,很有自己的一套老主意。郑父很开明,那个年代,家教

方式跟西方人就差不多。到郑渊洁这一代,对儿子的教育一样的开明。
    郑渊洁叛逆了一辈子,我看他到现在都没长大。他儿子郑亚旗,文凭是小学毕

业。郑渊洁觉得学校教育太混蛋,儿子小学毕业后,跟儿子合谋,不念书了,回家

自己教。我感觉,郑亚旗文凭是小学毕业,很光荣。这个光荣跟过去不一样,过去

看人问出身,八辈祖宗都是贫农,就光荣。越穷越光荣,完全不对。学历越低越光

荣,不一定不对。学校学不着真本事,教育腐朽,先生腐败,学历是漂亮的谎话。

不拿高学历当祖宗,不随大流,就很光荣。
    我们那个时候,上了初中,人品好的人品坏的,聪明蛋笨蛋,统统能当团员。

高中,学校1000个学生,989个团员,余下11人,10个党员。还剩一个,就是我,是

群众。初中我是群众,高中是群众,上大学后,一填表,还是群众。老师说, 不行

,得入团。找我谈话,我就溜。系里针对“落后分子”,搞突击入团,我干脆请了

一星期病假。
    填表填“群众”,我觉得就很光荣。 入团,入党,有个信仰,挺好。“为人民

服务”,就是这个信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这个信仰。我自私自利惯

了,觉悟低,不进步,入团、入党,是真不够格,所以不入。不进步,总比假进步

好。觉悟高低,水平问题;真假进步,人品问题。我水平不高,但愿意做个正派人

。同学靠入团当官,我不羡慕;靠入党找工作,我也不羡慕。
    中国人眼里的成熟,实际上,是适应,是屈服,是抛弃自我。大尺度上讲,都

是幼稚。你还别不信,人活了一辈子,一天自己都没做过,净跟风跑,别人干吗就

干吗,你说幼稚不幼稚?
    该成熟的成熟,不该成熟的,一辈子像个孩子才好。
    扯远了,再说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是生活,生活讲道理,讲逻辑;传统文化是

文化,文化不讲道理,不讲逻辑。对传统文化,中国人不爱问为什么,上来就信,

于是,现在还有人觉得,儿子给老子磕头,是美德。为什么是美德,他答不上来。
    不单信,传统文化,中国人还当宝贝。两千年前的瓶子,没准是宝贝;两千年

前的文化,没准是垃圾。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勇,为什么要提?因为现在没得可

提。中国人越自卑,越喜欢提过去,提祖宗,提传统文化。“东方之道德将大行于

天下”,李零说这是自不量力,自作多情,自欺欺人,中国有什么道德可以大行于

天下(李零《花间一壶酒》)?很对。
    传统文化,有些是美酒,有些是毒药。总的来说,美酒少、毒药多。推崇传统

文化,不问为什么,很可怕。你想啊,美酒,喝多了也伤身子。
    在中国,不少学者喜欢讲经典,《论语》、《老子》、《庄子》都讲遍了,《

三字经》又拿出来讲。讲经典,人们爱听,听着顺耳。质疑传统文化,再认识传统

文化,就比较难。讲得再有道理,怎么听怎么刺耳。对传统文化“多闻阙疑”,也

是中国人的传统。
    质疑传统文化,在中国要“挨骂”,这是惯例。李零写《丧家狗》,重读《论

语》,被一部分人骂得体无完肤。这里面还有个怪现象,学者写书,学者不骂,群

众骂;学者骂得少,群众骂得多;学者骂得好听,群众骂得难听;学者骂累了不骂

了,群众骂累了坐下歇会,起来接茬骂。所以,到现在,我还听到有人在骂李零。
    我问骂人的人:为什么骂?
    答:孔子大圣人,《论语》圣人的话,容得乱怀疑吗?
    我问:《论语》你读过几遍?
    答:这倒没读过,听说过几句,不有一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吗?
    这样的群众,真可怕。
    这本书,我也批了孔夫子几句,我不怕群众骂我。为什么?我年纪轻,资历浅

,水平低,不值得骂。骂我,倒是看得起我。再一个,我写这本书,别的没有,就

是态度好。看着现在孩子们累,家长累,毕业生没工作,我着急,所以想谈教育,

谈得不好,总还能起点作用。
    写这本书,我的原则是:新观点,尽量讲透,翻过来覆过去地讲,婆婆妈妈不

怕,浪废纸不怕;老观点,尽量出新,深入挖掘,反复思考,不让读者的钱白花。
    中国教育跟现代文明,老夫少妻,新结婚。传统文化,则是前妻。中国教育没

主心骨,喜欢新人,也爱跟前妻拉拉扯扯。左胳膊搂一个,右胳膊搂一个,都不想

撒手。传统文化,活了几千年,成妖精了。妖精专吸人阳气,中国教育不跟她断了

,早晚丢了性命。
    有人为传统文化不平,说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去

粗取精、去伪存真。糟粕都择干净了。传统文化,可以放心吸收。
    真是这样?不是。
    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标准是什么?去什么,留什么?谁都说不清楚。前几年春

晚,有个小品,周涛和朱军要“结婚”,冯巩拦路,演了一场闹剧,挺没劲。周涛

说:孝顺,孝顺,以顺为先。我结婚不结婚是小事,必须让姥姥高兴。
    都说春晚对意识形态的东西,审查特别严。对封建孝道,却很开恩。大年三十

晚上,一个小品,教育了几亿人,哪有去粗取精?
    这几年,文化界大搞封建文化“复辟”,经典都供着。去粗取精,谁舍得? 添

油加醋还差不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是“背着媳妇挑媳妇”,摸得着看

不着,哪好哪不好,全凭感觉。真想挑个好媳妇,就把人放下来,从头到脚看仔细

了再说。
    可我们就是不愿意把传统文化先放下来,怕伤着,怕丢了。
    中国父母,有几条世界第一。爱孩子,就是一条。但这个爱,是假爱。书里反

复讲一个观点,没平等,就没真爱。这跟两口子过日子,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条,中国父母近视眼,也是世界第一。
    教育是投资,投资分两种,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

再快也得20多年时间。教育投资,是长期投资。中国家长不明白,拿教育投资当服

装生意做。卖服装,今年流行什么卖什么,教育孩子,要看20年后的形势。更何况

,父母的教育,更要影响孩子一辈子。教育是艺术,没有长远的眼光不行。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是抄的。读初中那阵,住校,没事干就写文章,写小说

,也写教育。这书里有些章节,就是抄那时留下的稿子。
    稿子写完,再看,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不顺眼的是形式,不是内容。小说,杂

文写惯了,一本正经起来,总有点不知所措。写出来的东西,像小说,像杂文,又

像学术,整个一个“三不像”,挺让人讨厌。好在,谈教育理念,重在说理。家长

读了,能有启发就够了。文字上的问题,是次要的。



          作者
2008年岁末于济南
water_0409@126.com

《2025年家庭教育手册》

第一章 父母无恩的论断(上)




亲子矛盾,是让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不少家长发现,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

难相处,矛盾时时存在,不时爆发。《北京晨报》消息,2005年北京某区针对3000

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

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

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有近四成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67%的孩子认为父母总爱拿自己和

别人比较;39%的孩子认为父母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

约有43%的家长非打即骂,或家长式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处理问题,或干脆放任

自流。
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恐怕这就该在父母身上找原因了。如果我

说,“亲恩”、“孝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崩溃的根本原因,恐怕没有

多少人相信。更有不少人,在亲子关系紧张的今天,大搞封建孝道“复辟”,渴望用

“恩”和“孝”挽救濒临崩溃的亲子关系,这无异于拿着汽油去灭火。“亲恩”、

“孝道”都是坏东西,对家庭教育来说,有害无利。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太多,

归根结蒂,原因就三个字——不平等。中国的爹妈,跟孩子不平等,要么,孩子骑

到爹妈头上;要么,爹妈把孩子踩在脚下。这两样,都很不对。本章和下一章,将

就“亲恩”和“孝道”对家庭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



   父母无恩的论断


做父母的,对子女有恩吗?如果父母有恩于子女,子女亏欠于父母,父母像是债权

人,子女像是债务人。一家三口,孩子伴着两个债主过日子,心情可想而知。好好

一家人,孩子跟父母一下子成了“债务关系”?
    其实,我们对孩子没有恩情,一点也没有。父母无恩论,我不是第一个提出的

人,这观点早就有人讲过。第一个明确提出“父母无恩论”的人,竟是被我们从小

奉作“孝道楷模”的孔融。对多数人来说,这可能都是个不小的意外。很多人猜不

到,这个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敢对老祖宗认定的道理来个当头棒喝。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那个年代,名士好发 些“奇谈怪论

”,倒也是一种时尚。这个我们暂且不说,先看看孔融是怎么说的。《后汉书》孔

融本纪传:“(孔融)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

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的意思是说:父亲对于儿女,有什么亲情可言?之所以生育子女,从根本上讲

,其实是一时情欲发作所致!母亲对于子女,又作了什么呢?子女就像存放在瓦罐

里的东西,从瓦罐里出来了,就跟瓦罐没什么关系了。
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人看来,都实在是惊世骇俗的观点。 事实上,孔融说这

话之前,王充在《论衡》中,已经有过类似的言论。王充说:“儒者论曰:天地故

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

,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

人也。”
王充这人,我很喜欢,拿他对孔子的态度来说,汉代,孔子由普通学者一跃成为万

众敬仰的偶像,前195年,曾经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过鲁,竟然以祭天大礼太牢

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至武帝时,孔子崇拜已制度化。纬书中的孔子,更

是被捧得如同神人一般。王充敢于独立思考,逆风尚而行,向孔子发难,很不简单


王充说这话的目的,为驳斥“天地故生人”的观点,但他也带出了“父母无恩论”

的一些端倪。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夫妻相合,不是因为当时想要生孩子,而是情欲

使然。
胡适也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父母无恩论”的思想。这首诗是在其长子胡祖

望出生时胡适写下的,题目叫《我的儿子》。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这首诗一出,在那个年代,也激起了一些波澜。汪长禄就曾为此诗写信给胡适

,摘引部分如下:

大作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这和孔融所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

亲”、“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差不多同一样的口气。我且不去管他。下文说的,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这就是老父母一方面的说法。换一方面说,须知儿子的也可模仿同样口气说道:

“但是我既来了,你不能不养我教我,那是你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我的恩谊”

。那么两方面变成了跛形的权利者,实在未免太不平等了。
平心而论,旧时代的见解,好端端生在社会一个人,前途何等遥远,责任何等重大

,为父母的单希望他做他俩的儿子,固然不对。但是照先生的主张,竟把一般做儿

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回账”的主顾,那又未免太“矫枉过正”罢。
现在我且丢却亲子的关系不谈,先设一个譬喻来说。假如有位朋友留我在他家里住

上若干年,并且供给我的衣食,后来又帮助一个大愿,立心做个大施主,并不希望

我些许报答,难道我自问良心能够就是这么拱拱手离开便算了吗?我以为亲子的关

系,无论怎样改革,总比朋友较深一层。 就是同朋友一样平等看待,果然有个鲍叔

再世,把我看做管仲一般,也不能够“不是待我的恩谊”罢。
大作结尾说道:“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话我倒并

不十分反对。但是我以为应该加上一个字,可以这么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单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为什么要加上这一个字呢?因为儿子孝顺父母,也

是做人的一种信条,和那“悌弟”、“信友”、“爱群”等等是同样重要的。旧时

代学说把一切善行都归纳在“孝”字里面,诚然流弊百出,但一定要把“孝”字“

驱逐出境”,划在做人事业范围以外,好像人做了孝子,便不能够做一个堂堂的人

。换一句话,就是人若要做一个堂堂的人,便非打定主意做一个不孝之子不可。总

而言之,先生把“孝”字看得与做人的信条立在相反的地位。 我以为“孝”字虽然

没有“万能”的本领,总够得上和那做人的信条凑在一起,何必如此“雷厉风行”

硬要把他“驱逐出境”呢?

然而胡适在回信中这样说:

“父母于子无恩”的话,从王充、孔融以来,也很久了。从前有人说我曾提倡这话

,我实在不能承认。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

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

,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

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
我们糊里糊涂的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 这个人将来在

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

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

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

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我所说的,是从做父母的一方面设想的,是从我本人对于我自己的儿子设想的,所

以我的题目是“我的儿子”。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

居功,决不市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

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先生说我把一般做儿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还帐”的主顾。这是先生误

会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恰同这个相反。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来,叫你们不要

把自己看做一种“放高利债”的债主。
先生又怪我把“孝”字驱逐出境。我要问先生,现在“孝子”两个字究竟还有什么

意义?现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称“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丧的儿子(古书称为“主

人”),无论怎样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商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

称他做“孝子”。
我的意思以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包在孝字里,故战阵无勇,莅官不敬,等等都

是不孝。这种学说,先生也承认他流弊百出。所以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我的意想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

,决不致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但是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易卜生的《群鬼》里有一段

话很可研究(《新潮》第五号页八五一):
(阵代牧师)你忘了没有,一个孩子应该爱敬他的父母?
(阿尔文夫人)我们不要讲得这样宽泛。应该说:“欧士华应该爱敬阿尔文先生(

欧士华之父)吗?”
这是说,“一个孩子应该爱敬他的父母”是耶教一种信条,但是有时未必适用。即

如阿尔文一生纵淫,死于花柳毒,还把遗毒传及他的儿子欧士华,后来欧士华毒发

而死。请问欧士华应该孝顺阿尔文吗?若照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自然不成问题。但

是在今日可不能不成问题了。假如我染着花柳毒,生下儿子又聋又瞎,终身残废,

他应该倾家荡产敬我吗?又假如我把我的儿子应得的遗产都拿去赌输了,使他衣食

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得着,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卖国主义,做了一国一世的在

罪人,他应该爱敬我吗? 至于先生说的,恐怕有人扯起幌子,说,“胡先生教我做

一个堂堂的人,万不可做父母的孝顺儿子”。这是他自己错了。我的诗是发表我生

平 第一次做老子的感想,我并不曾教训不是我家的儿子!

    ……


    汪氏与胡氏的论辩,在中国,很有代表性。 纵使名流大家,论起做父母来,想

法也跟平常的爹娘差不多迂腐,首要的一条便是“孝顺”,如同汪氏。“五四”时

“打倒孔家店”,胡适是倡导者之一。儒家思想的根谛是一个“孝”字,胡适在这

个字上开刀,快、准、狠,很好。胡适晚年对孔子看法的改变,我们先不说,当时

的这首诗,和给汪氏的回信,的确都很值得我们做父母的耐心思考一番。
鲁迅先生也曾撰文对封建父权和“生养之恩”进行过批判,其中的一篇,题目叫《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原载于19 19年11月1号的《新青年》(全文见本章附)。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写在“五四”前后,同另外一篇《我之贞烈观》,都是其

时鲁迅反对孔子主义的重要文章。有些人不愿意提“五四”时的文章,觉得时代烙

印太重,头绪太多,说不清。我倒以为,“五四”不“五四”不要紧,道理是对的

,放在什么时候都讲得通。我们这本书也不去谈历史,单讲的是做父母的道理。
下面谈谈我的“父母无恩论”。
有人说,子女不知道感恩父母,连禽兽都不如。孟子就说过类似的话,所谓“无父

无君,是禽兽也”。古人认为,禽兽尚且知道感恩而反哺其父母,人怎么能不如禽

兽?
《本草纲目&#8226;禽部》载:“慈鸟,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概

意思是说,小鸟出生后,母鸟喂养它长大,之后它会反过来喂养母鸟同样的时间,

以为报答。《初学记&#8226;鸟赋》中也说,“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意思也

差不多。《增广闲文》中还提到羔羊有“跪乳之恩”。
其实,动物学家通过科学的观察和研究,至今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除人以外的

哪一种生物有“反哺”这种现象。原因是“反哺”不符合生物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

。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其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唯一的一个目的,那便是生存(人有其

特殊性,是个例外)。生存对个体来说,既是吃饱饭,躲开天敌的捕杀,更是成功

地繁衍后代。个体终归有生存的时限,没有生殖繁衍,生命便无法传递下去。
所以,在动物界,行为的普遍规律是“活下来”并“传下去”。“传下去”也是另

一种形式的“活下来”。这方面,中国人最有感触,子女之于父母,如同将父母的

生命延续,子孙之于祖先,也就如同祖先得到永生一样。
于是,“活下来”跟“传下去”发生矛盾的时候,“活下来”常常给“传下去”让

步。举例来说,比如螳螂,交配之后,雌螳螂多半要吃掉雄性配偶,来保证孕育后

代足够的营养供给;某些种类的蝎子也有一种特殊的繁衍策略,雌蝎为了提高幼蝎

的成活率,会把自己当作幼蝎的第一顿美餐,让幼蝎吃掉自己;鲑鱼逆流而上几千

里回到出生地产卵,产卵之后大多死亡,无力再游回大海。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生物界的一切规则,优先于子代的生存,所以,不可能有反哺的现象。
古人所认为的反哺,实在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的误解。有些鸟类,如某些种类的杜

鹃。只生蛋,却不孵蛋。它们有自己的办法,就是让某些其它种类的鸟帮它们孵化

并抚养后代。生物学家称这种繁殖方式叫“寄生性繁殖”。
春末夏初,林区山地常能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人们把这种鸟叫“布谷鸟”

,其实就是杜鹃。杜鹃鸟要产卵时,就去找一个没有成鸟守着,并且里面已经产了

鸟蛋的窝,衔出其中一枚鸟蛋,扔掉,之后在里面产一枚自己的蛋。这对倒霉的鸟

父母没有能力辨别哪些蛋是自己产的,哪些不是。孵蛋时,杜鹃的蛋就跟着一起被

孵化。
杜鹃蛋发育得很快,最先孵化出来。这时,幼杜鹃还没睁眼,却已知道把窝里的其

它几枚鸟蛋一个一个推到窝外去。这样,这个“外来客”就成了这窝里唯一一只幼

鸟。可悲的是,幼杜鹃的“养父母”仍不明真相, 精心养育这别人的孩子。
杜鹃鸟个头本来就很大,幼杜鹃长得飞快,用不多久,幼杜鹃就长得比它的“养父

母”还大。最后,这只幼鸟占据了整个鸟窝的空间,它的“养父母”只好常站在它

背上给它喂食。古人恐怕就是看到这一幕,误以为个头大的幼鸟是老鸟,个头小的

老鸟才是幼鸟,产生了“幼鸟给老鸟反哺”的错误认知。
前段时间,我在《西部商报》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甘肃一家农户屋檐下的燕子窝里

,两只小燕子在给窝里的一只大鸟喂食。起初,农户还以为是古书里说的“燕子反

哺”。鸟类专家去看过后,发现所谓“大鸟”根本不是燕子,而是别的寄生性繁殖

鸟类的幼鸟,给它喂食的才是燕子父母。说到“山羊跪乳”就更简单,小羊与母羊

体形上的差距,跪着吃奶比较方便而已。本没有下跪谢恩的意思。
人会“反哺”。有些人认为这是人的天性,孔子就这样想,这也是瞎说。人是生物

界的一员,决不是凌驾于地球生物之上的神灵。人的天性即人类的动物性,既然动

物没有反哺行为,人哪里来的“反哺”天性。
孔子在臆造“孝”的基础时认为,子女对父母有先天的敬爱之情,所谓“父子之道

,天性也”。人是感情丰富的高等生物,这没错,但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感情几乎

同动物的没什么分别,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之外, 任何爱都不是先天产生,而是后

天培养得来的。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主要是先天的,这同动物相似,子女对

父母却没有先天的爱,这方面,人也跟动物一样。
父母对子女具有先天之爱,是生物繁衍的一种策略。我读初中时,生物课本上曾有

一幅插图,令我印象很深——一只小猫躲在一只母鸡翅膀底下。猫当然不是鸡生的

,但生物界常会出现这种泛母性的育幼行为。当育雏的母鸡丧失了小鸡崽的时候,

有可能把过剩的母性加之于其它动物的幼崽身上。
前段时间,中央十套某栏目做过一期节目,说的是一只母猫在哺乳期间,悉心喂养

一只老鼠幼崽的荒唐事。猫鼠本来是天敌,但母猫在哺乳期,先天母性“爆发”,

竟也会把老鼠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等母猫哺乳期一过,便恢复本性,把喂

过奶的老鼠吃到肚子里面去了。通常,凡高等些的动物,生者对被生者都会有种本

能的爱,目的就是为了使父代产生保育子代的行为,保证子代的生存,最终使这一

物种繁衍生息下去。人也一样。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部分是先天产生,受激素和体

内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控制,很难用理性左右。
人类的后代,也跟所有其它动物的后代一样,无需对父母存有先天之爱,只需要依

赖父母,获得必要的食物跟庇护,保证自己顺利成长便够了,这是个已经被科学证

实的事实。子女对父母亲的爱,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情感以外,都是在后天的朝

夕相处当中产生的。如同有些孩子,生下不久就被送给别人,没跟生父母一起生活

过几天。几年后,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对生父母没有任何感情,对养父母的感情却

很深。反过来看,其生身父母对这个只生下来,却不曾养过的孩子却常有异常深厚

的感情。最简单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子女对血亲上的父母没有先天的爱,同父母

对子女先天之爱完全不相对等。
子女对父母的爱几乎都来自于后天的共处,并且,这种爱最初来源于一种生存上的

合作和依赖。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合作。人类大量使

用复杂工具,应对复杂的环境,年长者的经验对一个部族的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所

以原始部族中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对经验丰富的长者的崇拜和依赖。这种生存的需要

,结合人作为高等智能生物而具有的复杂感情,发展出人类的反哺行为。“孝”,

作为人类反哺行为的异化出现,这是后来的事。
有社会学学者还说,“孝”是一种生殖崇拜和对永生的崇拜。姑且说有这一层关系

,但也扯远了,我们这里不做讨论。


  “老子生了你养了你,什么都是为了你!”


这一句话,我们做爹妈的常挂在嘴上,或者不是原话,但意思也通常一样。生养算

是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吗?不能算是。
回顾一下汪长禄写给胡适的信。汪氏把亲子关系比作朋友之间不求回报的给予,把

老子比作平白无故施善的朋友,看起来似乎是这么回事,其实毫无道理。父母相对

于子女,怎么能是“并不希望得到些许报答”的“大施主”?这样的“大施主”,

怎么不去平白无故施舍别家的孩子?朋友之间的给予要讲回报,是因为朋友之间关

系平等,谈不上谁对谁负有责任,这如何能等同于本身有抚养子女责任的父母?更

不要说,父母对子女,有先天的本能之爱了。
恩情是什么?“恩”这个字,字典上的意思是恩惠,这种解释跟没解释没什么两样

。“恩惠”,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给予或接受的好处。我认为这种解释并不准确。

把恩情仅仅理解为好处,显然不对。好处分很多种,不见得都是恩惠。譬如说,A托

我办事,我接受了A的礼物,这好处却算不上A对我的恩惠。
我理解,“恩”的意思大概是:由甲方不求回报的自愿的行为导致乙方直接获利,

之后产生的乙方在情感上对甲方的“亏欠”。我做一件事,误打误撞,客观上使某

人得到了好处,这不能算是施恩。比如说,我从阳台往楼下泼脏水,无意中浇灭了

楼下某家的火灾,恐怕不能算是对其有恩。同样,好心好意没帮上什么忙,或者帮

了倒忙,也不能算是施恩。
“恩”,也要没有利益交换。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可以称之为施

恩。保镖拿钱营救主人,显然不能等同于施恩。
可以看出,能算得上“恩”的,必须要满足3个必要条件,一是施恩方的主观意愿,

二是使被施恩方得利,三是施恩方自身不得利。
    那我们来看看,生育子女算不算是对子女有恩。 孔融和王充的观点认为,生孩

子是一时情欲爆发所致,谈不上恩情。这只说对了一部分,不全面。不少孩子的降

生,的确是个“计划外的事 件”,情欲爆发导致了夫妻行为,进而产生了意料之外

的怀孕。显然,这种情形之下,父母双方,谁都没有生孩子的主观意愿。如同胡适

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与你”。另一方面,这种生育行为
也使生育者自身得利(满足情欲),所以,“计划外生育”自然算不上父母对子女

的恩惠。
那么,父母有目的,甚至有计划的生育,是否可以算作是对子女施恩?我们来回忆

一下,是什么让我们有了生一个孩子的意愿?看到别的三口之家的其乐融融,恐怕

没有哪一对新婚夫妻不羡慕。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患了不孕症,都是家庭的大不

幸。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夫妻都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作

为一个正常人,这是最基本、 最普遍的愿望。有个自己的孩子,不光满足了父母延

续自己生命的意愿,也使父母得到了为人父母的人伦幸福。况且,中国传统文化,

向来重视子嗣传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更成了一种光荣的家族使

命。
父母要的,仅是一个具有自己基因的后代,并非确定要生张三,或是李四。科幻小

说里面,未来若干年后医学极端发达,基因干预技术,让父母能随意选择孩子的容

貌、体格甚至性格、专长,这是幻想,如今的医学技术,恐怕远不及想象中的高明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连自己的孩子是男还是女都不知道。
对父母来说,他们要的,仅仅是具备“孩子”这个概念的自己的后代,而不是具体

哪一个孩子,什么样的孩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于是,父母有计划的生育,无论

如何都是使自身获利的。其得到了自身生命延续的幸福,和做父母的快乐。这显然

不是施恩的行为。反过来说,要是认为父母完全是为了孩子,而丝毫不是为了自己

才去生育,那么剥夺某对夫妻的生育权也就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才是。但事实

却并非这样,否则专治不孕不育的医院生意就不会如此火爆。
另外,施恩的行为,至少也该有明确的被施恩者,才可以满足“主观意愿”这一必

要条件。然而,不管是意外生育,或是有计划的生育,谁都不知道将要出生的自己

的孩子是谁。被施恩者甚至还不存在在这个地球上,又何谈施恩?
这样一看,我们做爹妈的生育子女,根本不能算作是对子女有恩。我们的目的是“

生”,而非“生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生”是自我满足,而非满足被生

者。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生育之恩”这个东西。 如同鲁迅先生所说:“食欲是保

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

,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

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

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生”既然不是对子女的恩典,那“养”算不算?
    不算。 首先,养育子女是人的自然天性。前面讲过,育幼行为是一部分低等
动物和绝大多数高等动物的自然本性。以前说恐龙没有育幼行为,现在看也未必。

鳄鱼,三叠纪至白垩纪中生代就有了,现生爬行动物中,它和恐龙亲戚关系最近。

雌鳄鱼会帮幼鳄出壳,引导幼鳄下水,进行短期的照料。甚至于,某些昆虫也有育

幼的行为,蜜蜂、蚂蚁这些社会性昆虫不用说,有种虫叫蠼螋,雌虫产卵后会将雄

虫赶走,自己独立照顾虫卵。虫卵孵化后,雌虫将幼虫留在洞里,自己出外捕食,

带回喂养幼虫,直到幼虫三龄,能自己捕食为止。
动物没有感情,或说几乎没有感情。然而,动物也会养育后代,我们是不是也要说

,动物父母是在对孩子施恩?恐怕只有古人会如此附会。动物养育后代,是本能的

驱使。究其原因,是为了物种的繁衍,不是为了后 代。人养育后代的本能,实际上

跟蠼螋没有任何分别。
想想,一个母亲生下孩子之后,弃之不养,这种人实在太少。如同怀孕数月时,母

亲便要开始分泌乳汁一样,养育子女也是人最基础的自然行为,受强烈的自然本能

驱动,难以抗拒。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有些人,心狠手毒,冷酷无情,对亲生父母,姐妹兄弟,都

能下毒手,做了父母,却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关爱。显然,这关爱不是来自于他们的

高尚道德和丰富的同情心,不是无缘无故的布施,不求回报的恩典。这种关爱,是父

母养育子女的本能。养育子女的本能如此强大,可以让凶恶的魔鬼变成温柔的父母


第二,养育子女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胡适说得不错,“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

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不管从人道,还是法律的

角度讲,养育子女都是父母无可推卸的责任。既然是责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就不存在施恩的问题。
    第三,养育子女也使父母得到莫大的快乐和满足。 一本书里,有个父亲骂儿子

道:“剩下一个馒头,老子宁可饿着不吃,也要给你这小兔崽子吃,你怎么就不知

道报恩!”如果可能的话,你去问问这位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吃饱,自己心里是

不是甜甜的?看着自己的儿子长高长壮,自己的心里是不是美美的?如果自己把仅

有的一个馒头吃了,看着自己的儿子挨饿,这种滋味是否比自己饿肚子还难受?
多数父母,往往只看到养育孩子时自己付出的有形利益,却忽略了自己得到的无形

的快乐和满足。有形的付出容易看到,无形的所得不容易察觉,但也实实在在存在


打个比方,有人喜欢古董,买一个破了口的瓷碗花一百多万,值吗?多数人认为不值

,但买主认为值。他虽然花费巨资,买了个“没用”的东西,却得到了精神上的巨

大满足。这东西,本不能用钱来衡量。父爱、母爱也一样。而我们做父母的,却喜

欢拿给孩子花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来 衡量自己的所得。
我一个朋友,喜欢玩改装摩托车。为了改车,连吃饭的钱都可以省下,睡觉的时间

都可以不要,在毒日头底下把车擦得闪闪发亮,自己却因此中了暑。难道这个爱车

人有必要让他的摩托车感恩于他?
真的为了帮助别人去作公益活动的人,绝对不会在意被帮助者是否感恩于自己。因

为,他客观上帮助了别人,也在主观上满足了自己。从前,人们把雷锋神话了,认

为他是“毫不利己”的人。事实上,雷锋亏了自己,帮助别人,换回的是非常大的

自我满足。从这个层面上看,雷锋确实是“利己”的,只不过他追求的“利”,是

高尚的精神满足之“利”。
其实,父母对子女何尝不是如此。人常说,孩子是父母“甜蜜的负担”。甜蜜,就

是父母辛勤养育子女,得到的极大幸福感。一位心理医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的

一个女性患者说:每当自己被排斥或嫌弃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作出一个动作——

低头看看胸前,想象着给儿子哺乳的情形。这位心理医生的分析是:只有婴儿是全

身心地需要她,所以,这个自慰式动作可以有效缓解被人拒绝的焦虑和挫败感。也

就是说,付出母爱的同时,母亲也得到了极大的,任何快乐无法取代的心理回报。
认为自己对孩子有养育之恩的人,喊着“老子养你这么大,你这没良心的不孝子,

你怎么报答我!”殊不知,自己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极大的矛盾。若认为养育是恩情

,那便是一种无私付出,不计回报的感情。可张口闭口“我养了你”,又偏偏是在索

求回报。这又将“养育之恩”当成了利益交换的投资行为,既是投资行为,既然计

较回报,就不能算是施恩。
一边说自己的养育是无私的恩惠,一边高喊孩子要感恩父母,这到底是有私还是无

私,到底是恩惠还是交换?
诚然,多数父母并非真的要孩子回报自己什么,喊着“报恩”,也常常是对子女“

不孝行为”的一种感情宣泄。父母之爱,至纯至真,若说无私,不对,但也是天底

下私心最薄的爱。然而,即便如此,“生养之恩” 这几个字,做父母的还是不要提

得好,这个问题,后面我要具体谈。
第四,还有一大部分人,养育子女的同时还抱有“养儿防老”,甚至“养子生财”

的想法。鲁迅先生说:“所有小孩,只是他们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人的萌芽。

”这一语,或许点中了不少中国人“养儿防老”的投资思想。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陋习,现在却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理所应当,甚至看

成是“美德”。“养儿防老”这个词,出自宋朝陈元靓的《事林广记》,里面写道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意思很明白,养儿是为了防备老无所养,如同积攒粮

食以备饥荒之年一样。可见,在我们的封建传统中,孩子跟无生命的谷子,没什么

两样,都是父母的预先的投资与储备。
纯粹的“养儿防老”思想,忽略了一切亲情和人性,把孩子看成是生存危机中的一

个必须要投资的“期货项目”。“养儿”的目的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回报;“养

儿”的初衷不是为了儿子,而是为了老子。
还有不少人,把孩子直接当成是生财工具,做“卖儿卖女”的买卖。古时候,有拿

孩子抵债的父母,逼孩子做童工的父母,还有的父母把孩子买到戏班、杂耍班子里

换钱。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从小弄成太监,卖到宫里。日本人寺尾善雄写了一本

反映中国太监制度的书,叫《宦官物语》(也被译为《话说太监》)。其中讲道:

有一个很穷的父亲为了发财,就将他9岁的儿子马德清用刀子“净了身”,送进宫里

……












                               《2025年家庭教育手册》

                                ——我的家庭教育观

                                作者:曹晋

                                出版社: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国教育的培养模式,教育现状,值得我们深思,80后作者曹晋,通过分析

受教育者、剖析中国教育的矛盾、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系统方法,解

决中国教育3大矛盾:亲子矛盾,师生矛盾,学历能力矛盾,新时代的典范之书!值得社

会关注。<2025年家庭教育手册>,被评唯一触动中国教育根基的书,唯一有可能解决

实际问题的书!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书摘:

    解     题
   (代自序)

    这本书,谈家庭教育理念,但跟以往的此类书有些不同。 中国的教育,问题多

,多数问题 是 历史 问 题 。我总结,中国的教育,三个主要矛盾:亲子矛盾、师

生矛盾、学历与能力的矛盾。亲子矛盾、师生矛盾,跟中国封建文化——孝父尊师

有关,是历史问题;学历与能力的矛盾,跟封建科举文化有关,也是历史问题。
    三种矛盾,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抛开任何一个谈教育,都是纸上谈兵。比如

,抛开就业问题,抛开社会大背景谈亲子沟通、学生减负,谈愉快的家庭教 育,空

中楼阁,不解决问题。
    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矛盾,被大众认清,少说也需要15-20年时间;被 解

决,可能需要50年。这本书,主要是提出问题,认识问题,所以叫“2025年家庭教

育手册”。
    中国人喜欢四平八稳,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不喜欢超前。对旧事,我们喜欢 怀

念;对传统文化,我们喜欢接受。中国一些旧传统,旧文化,是这本书第一轮“斩

首”的对象。传统文化,跟家庭教育,乍看不搭界,实则关系暧昧。改革教育理念

,得先改革传统思想。比方说,要搞清楚老子和儿子的关系。旧传统,老子是儿子

的天,这种观念不更除,干脆别谈教育。
    张三是80后,很时髦。中学刚毕业,就搞经济独立。胡子没长齐,就谈恋 爱。

叛逆期一到,天不怕地不怕,颠倒乾坤,唯我独尊。恨父母,怎么就是不理解我?
    张三长大,结婚,生了张小三。张小三到了岁数,也玩叛逆,挨张三一顿教训

。小三开始恨爸爸,像爸爸当初恨爷爷。心想,你张三就没当过孩子?怎么就是不

理解我?
    有人说,这是人成熟的过程。一辈子像孩子,叛逆,长不大,这不行。我倒不

这么看。郑渊洁,童话大王。我小的时候,没少看他写的故事。后来听说,郑渊洁

还是教育家。郑没学历,没得很彻底,小学学历都没有。这人从小就是刺头,爱给

老师挑毛病,喜欢瞎琢磨,很有自己的一套老主意。郑父很开明,那个年代,家教

方式跟西方人就差不多。到郑渊洁这一代,对儿子的教育一样的开明。
    郑渊洁叛逆了一辈子,我看他到现在都没长大。他儿子郑亚旗,文凭是小学毕

业。郑渊洁觉得学校教育太混蛋,儿子小学毕业后,跟儿子合谋,不念书了,回家

自己教。我感觉,郑亚旗文凭是小学毕业,很光荣。这个光荣跟过去不一样,过去

看人问出身,八辈祖宗都是贫农,就光荣。越穷越光荣,完全不对。学历越低越光

荣,不一定不对。学校学不着真本事,教育腐朽,先生腐败,学历是漂亮的谎话。

不拿高学历当祖宗,不随大流,就很光荣。
    我们那个时候,上了初中,人品好的人品坏的,聪明蛋笨蛋,统统能当团员。

高中,学校1000个学生,989个团员,余下11人,10个党员。还剩一个,就是我,是

群众。初中我是群众,高中是群众,上大学后,一填表,还是群众。老师说, 不行

,得入团。找我谈话,我就溜。系里针对“落后分子”,搞突击入团,我干脆请了

一星期病假。
    填表填“群众”,我觉得就很光荣。 入团,入党,有个信仰,挺好。“为人民

服务”,就是这个信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这个信仰。我自私自利惯

了,觉悟低,不进步,入团、入党,是真不够格,所以不入。不进步,总比假进步

好。觉悟高低,水平问题;真假进步,人品问题。我水平不高,但愿意做个正派人

。同学靠入团当官,我不羡慕;靠入党找工作,我也不羡慕。
    中国人眼里的成熟,实际上,是适应,是屈服,是抛弃自我。大尺度上讲,都

是幼稚。你还别不信,人活了一辈子,一天自己都没做过,净跟风跑,别人干吗就

干吗,你说幼稚不幼稚?
    该成熟的成熟,不该成熟的,一辈子像个孩子才好。
    扯远了,再说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是生活,生活讲道理,讲逻辑;传统文化是

文化,文化不讲道理,不讲逻辑。对传统文化,中国人不爱问为什么,上来就信,

于是,现在还有人觉得,儿子给老子磕头,是美德。为什么是美德,他答不上来。
    不单信,传统文化,中国人还当宝贝。两千年前的瓶子,没准是宝贝;两千年

前的文化,没准是垃圾。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年勇,为什么要提?因为现在没得可

提。中国人越自卑,越喜欢提过去,提祖宗,提传统文化。“东方之道德将大行于

天下”,李零说这是自不量力,自作多情,自欺欺人,中国有什么道德可以大行于

天下(李零《花间一壶酒》)?很对。
    传统文化,有些是美酒,有些是毒药。总的来说,美酒少、毒药多。推崇传统

文化,不问为什么,很可怕。你想啊,美酒,喝多了也伤身子。
    在中国,不少学者喜欢讲经典,《论语》、《老子》、《庄子》都讲遍了,《

三字经》又拿出来讲。讲经典,人们爱听,听着顺耳。质疑传统文化,再认识传统

文化,就比较难。讲得再有道理,怎么听怎么刺耳。对传统文化“多闻阙疑”,也

是中国人的传统。
    质疑传统文化,在中国要“挨骂”,这是惯例。李零写《丧家狗》,重读《论

语》,被一部分人骂得体无完肤。这里面还有个怪现象,学者写书,学者不骂,群

众骂;学者骂得少,群众骂得多;学者骂得好听,群众骂得难听;学者骂累了不骂

了,群众骂累了坐下歇会,起来接茬骂。所以,到现在,我还听到有人在骂李零。
    我问骂人的人:为什么骂?
    答:孔子大圣人,《论语》圣人的话,容得乱怀疑吗?
    我问:《论语》你读过几遍?
    答:这倒没读过,听说过几句,不有一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吗?
    这样的群众,真可怕。
    这本书,我也批了孔夫子几句,我不怕群众骂我。为什么?我年纪轻,资历浅

,水平低,不值得骂。骂我,倒是看得起我。再一个,我写这本书,别的没有,就

是态度好。看着现在孩子们累,家长累,毕业生没工作,我着急,所以想谈教育,

谈得不好,总还能起点作用。
    写这本书,我的原则是:新观点,尽量讲透,翻过来覆过去地讲,婆婆妈妈不

怕,浪废纸不怕;老观点,尽量出新,深入挖掘,反复思考,不让读者的钱白花。
    中国教育跟现代文明,老夫少妻,新结婚。传统文化,则是前妻。中国教育没

主心骨,喜欢新人,也爱跟前妻拉拉扯扯。左胳膊搂一个,右胳膊搂一个,都不想

撒手。传统文化,活了几千年,成妖精了。妖精专吸人阳气,中国教育不跟她断了

,早晚丢了性命。
    有人为传统文化不平,说现在弘扬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去

粗取精、去伪存真。糟粕都择干净了。传统文化,可以放心吸收。
    真是这样?不是。
    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标准是什么?去什么,留什么?谁都说不清楚。前几年春

晚,有个小品,周涛和朱军要“结婚”,冯巩拦路,演了一场闹剧,挺没劲。周涛

说:孝顺,孝顺,以顺为先。我结婚不结婚是小事,必须让姥姥高兴。
    都说春晚对意识形态的东西,审查特别严。对封建孝道,却很开恩。大年三十

晚上,一个小品,教育了几亿人,哪有去粗取精?
    这几年,文化界大搞封建文化“复辟”,经典都供着。去粗取精,谁舍得? 添

油加醋还差不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是“背着媳妇挑媳妇”,摸得着看

不着,哪好哪不好,全凭感觉。真想挑个好媳妇,就把人放下来,从头到脚看仔细

了再说。
    可我们就是不愿意把传统文化先放下来,怕伤着,怕丢了。
    中国父母,有几条世界第一。爱孩子,就是一条。但这个爱,是假爱。书里反

复讲一个观点,没平等,就没真爱。这跟两口子过日子,道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条,中国父母近视眼,也是世界第一。
    教育是投资,投资分两种,长期投资,短期投资。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

再快也得20多年时间。教育投资,是长期投资。中国家长不明白,拿教育投资当服

装生意做。卖服装,今年流行什么卖什么,教育孩子,要看20年后的形势。更何况

,父母的教育,更要影响孩子一辈子。教育是艺术,没有长远的眼光不行。
    这本书,一部分内容,是抄的。读初中那阵,住校,没事干就写文章,写小说

,也写教育。这书里有些章节,就是抄那时留下的稿子。
    稿子写完,再看,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不顺眼的是形式,不是内容。小说,杂

文写惯了,一本正经起来,总有点不知所措。写出来的东西,像小说,像杂文,又

像学术,整个一个“三不像”,挺让人讨厌。好在,谈教育理念,重在说理。家长

读了,能有启发就够了。文字上的问题,是次要的。



          作者
2008年岁末于济南
water_0409@126.com

《2025年家庭教育手册》

第一章 父母无恩的论断(上)




亲子矛盾,是让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不少家长发现,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

难相处,矛盾时时存在,不时爆发。《北京晨报》消息,2005年北京某区针对3000

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

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

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有近四成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67%的孩子认为父母总爱拿自己和

别人比较;39%的孩子认为父母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

约有43%的家长非打即骂,或家长式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处理问题,或干脆放任

自流。
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恐怕这就该在父母身上找原因了。如果我

说,“亲恩”、“孝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崩溃的根本原因,恐怕没有

多少人相信。更有不少人,在亲子关系紧张的今天,大搞封建孝道“复辟”,渴望用

“恩”和“孝”挽救濒临崩溃的亲子关系,这无异于拿着汽油去灭火。“亲恩”、

“孝道”都是坏东西,对家庭教育来说,有害无利。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太多,

归根结蒂,原因就三个字——不平等。中国的爹妈,跟孩子不平等,要么,孩子骑

到爹妈头上;要么,爹妈把孩子踩在脚下。这两样,都很不对。本章和下一章,将

就“亲恩”和“孝道”对家庭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



   父母无恩的论断


做父母的,对子女有恩吗?如果父母有恩于子女,子女亏欠于父母,父母像是债权

人,子女像是债务人。一家三口,孩子伴着两个债主过日子,心情可想而知。好好

一家人,孩子跟父母一下子成了“债务关系”?
    其实,我们对孩子没有恩情,一点也没有。父母无恩论,我不是第一个提出的

人,这观点早就有人讲过。第一个明确提出“父母无恩论”的人,竟是被我们从小

奉作“孝道楷模”的孔融。对多数人来说,这可能都是个不小的意外。很多人猜不

到,这个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敢对老祖宗认定的道理来个当头棒喝。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那个年代,名士好发 些“奇谈怪论

”,倒也是一种时尚。这个我们暂且不说,先看看孔融是怎么说的。《后汉书》孔

融本纪传:“(孔融)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

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的意思是说:父亲对于儿女,有什么亲情可言?之所以生育子女,从根本上讲

,其实是一时情欲发作所致!母亲对于子女,又作了什么呢?子女就像存放在瓦罐

里的东西,从瓦罐里出来了,就跟瓦罐没什么关系了。
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人看来,都实在是惊世骇俗的观点。 事实上,孔融说这

话之前,王充在《论衡》中,已经有过类似的言论。王充说:“儒者论曰:天地故

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

,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

人也。”
王充这人,我很喜欢,拿他对孔子的态度来说,汉代,孔子由普通学者一跃成为万

众敬仰的偶像,前195年,曾经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过鲁,竟然以祭天大礼太牢

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至武帝时,孔子崇拜已制度化。纬书中的孔子,更

是被捧得如同神人一般。王充敢于独立思考,逆风尚而行,向孔子发难,很不简单


王充说这话的目的,为驳斥“天地故生人”的观点,但他也带出了“父母无恩论”

的一些端倪。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夫妻相合,不是因为当时想要生孩子,而是情欲

使然。
胡适也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父母无恩论”的思想。这首诗是在其长子胡祖

望出生时胡适写下的,题目叫《我的儿子》。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这首诗一出,在那个年代,也激起了一些波澜。汪长禄就曾为此诗写信给胡适

,摘引部分如下:

大作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这和孔融所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

亲”、“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差不多同一样的口气。我且不去管他。下文说的,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这就是老父母一方面的说法。换一方面说,须知儿子的也可模仿同样口气说道:

“但是我既来了,你不能不养我教我,那是你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我的恩谊”

。那么两方面变成了跛形的权利者,实在未免太不平等了。
平心而论,旧时代的见解,好端端生在社会一个人,前途何等遥远,责任何等重大

,为父母的单希望他做他俩的儿子,固然不对。但是照先生的主张,竟把一般做儿

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回账”的主顾,那又未免太“矫枉过正”罢。
现在我且丢却亲子的关系不谈,先设一个譬喻来说。假如有位朋友留我在他家里住

上若干年,并且供给我的衣食,后来又帮助一个大愿,立心做个大施主,并不希望

我些许报答,难道我自问良心能够就是这么拱拱手离开便算了吗?我以为亲子的关

系,无论怎样改革,总比朋友较深一层。 就是同朋友一样平等看待,果然有个鲍叔

再世,把我看做管仲一般,也不能够“不是待我的恩谊”罢。
大作结尾说道:“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话我倒并

不十分反对。但是我以为应该加上一个字,可以这么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单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为什么要加上这一个字呢?因为儿子孝顺父母,也

是做人的一种信条,和那“悌弟”、“信友”、“爱群”等等是同样重要的。旧时

代学说把一切善行都归纳在“孝”字里面,诚然流弊百出,但一定要把“孝”字“

驱逐出境”,划在做人事业范围以外,好像人做了孝子,便不能够做一个堂堂的人

。换一句话,就是人若要做一个堂堂的人,便非打定主意做一个不孝之子不可。总

而言之,先生把“孝”字看得与做人的信条立在相反的地位。 我以为“孝”字虽然

没有“万能”的本领,总够得上和那做人的信条凑在一起,何必如此“雷厉风行”

硬要把他“驱逐出境”呢?

然而胡适在回信中这样说:

“父母于子无恩”的话,从王充、孔融以来,也很久了。从前有人说我曾提倡这话

,我实在不能承认。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

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

,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

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
我们糊里糊涂的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 这个人将来在

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

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

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

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我所说的,是从做父母的一方面设想的,是从我本人对于我自己的儿子设想的,所

以我的题目是“我的儿子”。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

居功,决不市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

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先生说我把一般做儿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还帐”的主顾。这是先生误

会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恰同这个相反。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来,叫你们不要

把自己看做一种“放高利债”的债主。
先生又怪我把“孝”字驱逐出境。我要问先生,现在“孝子”两个字究竟还有什么

意义?现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称“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丧的儿子(古书称为“主

人”),无论怎样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商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

称他做“孝子”。
我的意思以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包在孝字里,故战阵无勇,莅官不敬,等等都

是不孝。这种学说,先生也承认他流弊百出。所以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我的意想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

,决不致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但是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易卜生的《群鬼》里有一段

话很可研究(《新潮》第五号页八五一):
(阵代牧师)你忘了没有,一个孩子应该爱敬他的父母?
(阿尔文夫人)我们不要讲得这样宽泛。应该说:“欧士华应该爱敬阿尔文先生(

欧士华之父)吗?”
这是说,“一个孩子应该爱敬他的父母”是耶教一种信条,但是有时未必适用。即

如阿尔文一生纵淫,死于花柳毒,还把遗毒传及他的儿子欧士华,后来欧士华毒发

而死。请问欧士华应该孝顺阿尔文吗?若照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自然不成问题。但

是在今日可不能不成问题了。假如我染着花柳毒,生下儿子又聋又瞎,终身残废,

他应该倾家荡产敬我吗?又假如我把我的儿子应得的遗产都拿去赌输了,使他衣食

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得着,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卖国主义,做了一国一世的在

罪人,他应该爱敬我吗? 至于先生说的,恐怕有人扯起幌子,说,“胡先生教我做

一个堂堂的人,万不可做父母的孝顺儿子”。这是他自己错了。我的诗是发表我生

平 第一次做老子的感想,我并不曾教训不是我家的儿子!

    ……


    汪氏与胡氏的论辩,在中国,很有代表性。 纵使名流大家,论起做父母来,想

法也跟平常的爹娘差不多迂腐,首要的一条便是“孝顺”,如同汪氏。“五四”时

“打倒孔家店”,胡适是倡导者之一。儒家思想的根谛是一个“孝”字,胡适在这

个字上开刀,快、准、狠,很好。胡适晚年对孔子看法的改变,我们先不说,当时

的这首诗,和给汪氏的回信,的确都很值得我们做父母的耐心思考一番。
鲁迅先生也曾撰文对封建父权和“生养之恩”进行过批判,其中的一篇,题目叫《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原载于19 19年11月1号的《新青年》(全文见本章附)。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写在“五四”前后,同另外一篇《我之贞烈观》,都是其

时鲁迅反对孔子主义的重要文章。有些人不愿意提“五四”时的文章,觉得时代烙

印太重,头绪太多,说不清。我倒以为,“五四”不“五四”不要紧,道理是对的

,放在什么时候都讲得通。我们这本书也不去谈历史,单讲的是做父母的道理。
下面谈谈我的“父母无恩论”。
有人说,子女不知道感恩父母,连禽兽都不如。孟子就说过类似的话,所谓“无父

无君,是禽兽也”。古人认为,禽兽尚且知道感恩而反哺其父母,人怎么能不如禽

兽?
《本草纲目&#8226;禽部》载:“慈鸟,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大概

意思是说,小鸟出生后,母鸟喂养它长大,之后它会反过来喂养母鸟同样的时间,

以为报答。《初学记&#8226;鸟赋》中也说,“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意思也

差不多。《增广闲文》中还提到羔羊有“跪乳之恩”。
其实,动物学家通过科学的观察和研究,至今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除人以外的

哪一种生物有“反哺”这种现象。原因是“反哺”不符合生物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

。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其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唯一的一个目的,那便是生存(人有其

特殊性,是个例外)。生存对个体来说,既是吃饱饭,躲开天敌的捕杀,更是成功

地繁衍后代。个体终归有生存的时限,没有生殖繁衍,生命便无法传递下去。
所以,在动物界,行为的普遍规律是“活下来”并“传下去”。“传下去”也是另

一种形式的“活下来”。这方面,中国人最有感触,子女之于父母,如同将父母的

生命延续,子孙之于祖先,也就如同祖先得到永生一样。
于是,“活下来”跟“传下去”发生矛盾的时候,“活下来”常常给“传下去”让

步。举例来说,比如螳螂,交配之后,雌螳螂多半要吃掉雄性配偶,来保证孕育后

代足够的营养供给;某些种类的蝎子也有一种特殊的繁衍策略,雌蝎为了提高幼蝎

的成活率,会把自己当作幼蝎的第一顿美餐,让幼蝎吃掉自己;鲑鱼逆流而上几千

里回到出生地产卵,产卵之后大多死亡,无力再游回大海。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生物界的一切规则,优先于子代的生存,所以,不可能有反哺的现象。
古人所认为的反哺,实在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的误解。有些鸟类,如某些种类的杜

鹃。只生蛋,却不孵蛋。它们有自己的办法,就是让某些其它种类的鸟帮它们孵化

并抚养后代。生物学家称这种繁殖方式叫“寄生性繁殖”。
春末夏初,林区山地常能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叫,人们把这种鸟叫“布谷鸟”

,其实就是杜鹃。杜鹃鸟要产卵时,就去找一个没有成鸟守着,并且里面已经产了

鸟蛋的窝,衔出其中一枚鸟蛋,扔掉,之后在里面产一枚自己的蛋。这对倒霉的鸟

父母没有能力辨别哪些蛋是自己产的,哪些不是。孵蛋时,杜鹃的蛋就跟着一起被

孵化。
杜鹃蛋发育得很快,最先孵化出来。这时,幼杜鹃还没睁眼,却已知道把窝里的其

它几枚鸟蛋一个一个推到窝外去。这样,这个“外来客”就成了这窝里唯一一只幼

鸟。可悲的是,幼杜鹃的“养父母”仍不明真相, 精心养育这别人的孩子。
杜鹃鸟个头本来就很大,幼杜鹃长得飞快,用不多久,幼杜鹃就长得比它的“养父

母”还大。最后,这只幼鸟占据了整个鸟窝的空间,它的“养父母”只好常站在它

背上给它喂食。古人恐怕就是看到这一幕,误以为个头大的幼鸟是老鸟,个头小的

老鸟才是幼鸟,产生了“幼鸟给老鸟反哺”的错误认知。
前段时间,我在《西部商报》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甘肃一家农户屋檐下的燕子窝里

,两只小燕子在给窝里的一只大鸟喂食。起初,农户还以为是古书里说的“燕子反

哺”。鸟类专家去看过后,发现所谓“大鸟”根本不是燕子,而是别的寄生性繁殖

鸟类的幼鸟,给它喂食的才是燕子父母。说到“山羊跪乳”就更简单,小羊与母羊

体形上的差距,跪着吃奶比较方便而已。本没有下跪谢恩的意思。
人会“反哺”。有些人认为这是人的天性,孔子就这样想,这也是瞎说。人是生物

界的一员,决不是凌驾于地球生物之上的神灵。人的天性即人类的动物性,既然动

物没有反哺行为,人哪里来的“反哺”天性。
孔子在臆造“孝”的基础时认为,子女对父母有先天的敬爱之情,所谓“父子之道

,天性也”。人是感情丰富的高等生物,这没错,但人类与生俱来的先天感情几乎

同动物的没什么分别,除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之外, 任何爱都不是先天产生,而是后

天培养得来的。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的爱主要是先天的,这同动物相似,子女对

父母却没有先天的爱,这方面,人也跟动物一样。
父母对子女具有先天之爱,是生物繁衍的一种策略。我读初中时,生物课本上曾有

一幅插图,令我印象很深——一只小猫躲在一只母鸡翅膀底下。猫当然不是鸡生的

,但生物界常会出现这种泛母性的育幼行为。当育雏的母鸡丧失了小鸡崽的时候,

有可能把过剩的母性加之于其它动物的幼崽身上。
前段时间,中央十套某栏目做过一期节目,说的是一只母猫在哺乳期间,悉心喂养

一只老鼠幼崽的荒唐事。猫鼠本来是天敌,但母猫在哺乳期,先天母性“爆发”,

竟也会把老鼠当成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等母猫哺乳期一过,便恢复本性,把喂

过奶的老鼠吃到肚子里面去了。通常,凡高等些的动物,生者对被生者都会有种本

能的爱,目的就是为了使父代产生保育子代的行为,保证子代的生存,最终使这一

物种繁衍生息下去。人也一样。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部分是先天产生,受激素和体

内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控制,很难用理性左右。
人类的后代,也跟所有其它动物的后代一样,无需对父母存有先天之爱,只需要依

赖父母,获得必要的食物跟庇护,保证自己顺利成长便够了,这是个已经被科学证

实的事实。子女对父母亲的爱,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普遍情感以外,都是在后天的朝

夕相处当中产生的。如同有些孩子,生下不久就被送给别人,没跟生父母一起生活

过几天。几年后,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对生父母没有任何感情,对养父母的感情却

很深。反过来看,其生身父母对这个只生下来,却不曾养过的孩子却常有异常深厚

的感情。最简单的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子女对血亲上的父母没有先天的爱,同父母

对子女先天之爱完全不相对等。
子女对父母的爱几乎都来自于后天的共处,并且,这种爱最初来源于一种生存上的

合作和依赖。生产力不发达的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合作。人类大量使

用复杂工具,应对复杂的环境,年长者的经验对一个部族的生存发展十分重要。所

以原始部族中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对经验丰富的长者的崇拜和依赖。这种生存的需要

,结合人作为高等智能生物而具有的复杂感情,发展出人类的反哺行为。“孝”,

作为人类反哺行为的异化出现,这是后来的事。
有社会学学者还说,“孝”是一种生殖崇拜和对永生的崇拜。姑且说有这一层关系

,但也扯远了,我们这里不做讨论。


  “老子生了你养了你,什么都是为了你!”


这一句话,我们做爹妈的常挂在嘴上,或者不是原话,但意思也通常一样。生养算

是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吗?不能算是。
回顾一下汪长禄写给胡适的信。汪氏把亲子关系比作朋友之间不求回报的给予,把

老子比作平白无故施善的朋友,看起来似乎是这么回事,其实毫无道理。父母相对

于子女,怎么能是“并不希望得到些许报答”的“大施主”?这样的“大施主”,

怎么不去平白无故施舍别家的孩子?朋友之间的给予要讲回报,是因为朋友之间关

系平等,谈不上谁对谁负有责任,这如何能等同于本身有抚养子女责任的父母?更

不要说,父母对子女,有先天的本能之爱了。
恩情是什么?“恩”这个字,字典上的意思是恩惠,这种解释跟没解释没什么两样

。“恩惠”,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给予或接受的好处。我认为这种解释并不准确。

把恩情仅仅理解为好处,显然不对。好处分很多种,不见得都是恩惠。譬如说,A托

我办事,我接受了A的礼物,这好处却算不上A对我的恩惠。
我理解,“恩”的意思大概是:由甲方不求回报的自愿的行为导致乙方直接获利,

之后产生的乙方在情感上对甲方的“亏欠”。我做一件事,误打误撞,客观上使某

人得到了好处,这不能算是施恩。比如说,我从阳台往楼下泼脏水,无意中浇灭了

楼下某家的火灾,恐怕不能算是对其有恩。同样,好心好意没帮上什么忙,或者帮

了倒忙,也不能算是施恩。
“恩”,也要没有利益交换。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可以称之为施

恩。保镖拿钱营救主人,显然不能等同于施恩。
可以看出,能算得上“恩”的,必须要满足3个必要条件,一是施恩方的主观意愿,

二是使被施恩方得利,三是施恩方自身不得利。
    那我们来看看,生育子女算不算是对子女有恩。 孔融和王充的观点认为,生孩

子是一时情欲爆发所致,谈不上恩情。这只说对了一部分,不全面。不少孩子的降

生,的确是个“计划外的事 件”,情欲爆发导致了夫妻行为,进而产生了意料之外

的怀孕。显然,这种情形之下,父母双方,谁都没有生孩子的主观意愿。如同胡适

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与你”。另一方面,这种生育行为
也使生育者自身得利(满足情欲),所以,“计划外生育”自然算不上父母对子女

的恩惠。
那么,父母有目的,甚至有计划的生育,是否可以算作是对子女施恩?我们来回忆

一下,是什么让我们有了生一个孩子的意愿?看到别的三口之家的其乐融融,恐怕

没有哪一对新婚夫妻不羡慕。不管是男方还是女方,患了不孕症,都是家庭的大不

幸。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绝大多数夫妻都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作

为一个正常人,这是最基本、 最普遍的愿望。有个自己的孩子,不光满足了父母延

续自己生命的意愿,也使父母得到了为人父母的人伦幸福。况且,中国传统文化,

向来重视子嗣传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育女更成了一种光荣的家族使

命。
父母要的,仅是一个具有自己基因的后代,并非确定要生张三,或是李四。科幻小

说里面,未来若干年后医学极端发达,基因干预技术,让父母能随意选择孩子的容

貌、体格甚至性格、专长,这是幻想,如今的医学技术,恐怕远不及想象中的高明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连自己的孩子是男还是女都不知道。
对父母来说,他们要的,仅仅是具备“孩子”这个概念的自己的后代,而不是具体

哪一个孩子,什么样的孩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于是,父母有计划的生育,无论

如何都是使自身获利的。其得到了自身生命延续的幸福,和做父母的快乐。这显然

不是施恩的行为。反过来说,要是认为父母完全是为了孩子,而丝毫不是为了自己

才去生育,那么剥夺某对夫妻的生育权也就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才是。但事实

却并非这样,否则专治不孕不育的医院生意就不会如此火爆。
另外,施恩的行为,至少也该有明确的被施恩者,才可以满足“主观意愿”这一必

要条件。然而,不管是意外生育,或是有计划的生育,谁都不知道将要出生的自己

的孩子是谁。被施恩者甚至还不存在在这个地球上,又何谈施恩?
这样一看,我们做爹妈的生育子女,根本不能算作是对子女有恩。我们的目的是“

生”,而非“生谁”。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生”是自我满足,而非满足被生

者。这世界上,根本没有“生育之恩”这个东西。 如同鲁迅先生所说:“食欲是保

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

,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饮食的结果,养活了自己,对于自己

没有恩;性交的结果,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

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
“生”既然不是对子女的恩典,那“养”算不算?
    不算。 首先,养育子女是人的自然天性。前面讲过,育幼行为是一部分低等
动物和绝大多数高等动物的自然本性。以前说恐龙没有育幼行为,现在看也未必。

鳄鱼,三叠纪至白垩纪中生代就有了,现生爬行动物中,它和恐龙亲戚关系最近。

雌鳄鱼会帮幼鳄出壳,引导幼鳄下水,进行短期的照料。甚至于,某些昆虫也有育

幼的行为,蜜蜂、蚂蚁这些社会性昆虫不用说,有种虫叫蠼螋,雌虫产卵后会将雄

虫赶走,自己独立照顾虫卵。虫卵孵化后,雌虫将幼虫留在洞里,自己出外捕食,

带回喂养幼虫,直到幼虫三龄,能自己捕食为止。
动物没有感情,或说几乎没有感情。然而,动物也会养育后代,我们是不是也要说

,动物父母是在对孩子施恩?恐怕只有古人会如此附会。动物养育后代,是本能的

驱使。究其原因,是为了物种的繁衍,不是为了后 代。人养育后代的本能,实际上

跟蠼螋没有任何分别。
想想,一个母亲生下孩子之后,弃之不养,这种人实在太少。如同怀孕数月时,母

亲便要开始分泌乳汁一样,养育子女也是人最基础的自然行为,受强烈的自然本能

驱动,难以抗拒。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有些人,心狠手毒,冷酷无情,对亲生父母,姐妹兄弟,都

能下毒手,做了父母,却对自己的孩子百般关爱。显然,这关爱不是来自于他们的

高尚道德和丰富的同情心,不是无缘无故的布施,不求回报的恩典。这种关爱,是父

母养育子女的本能。养育子女的本能如此强大,可以让凶恶的魔鬼变成温柔的父母


第二,养育子女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胡适说得不错,“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

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不管从人道,还是法律的

角度讲,养育子女都是父母无可推卸的责任。既然是责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就不存在施恩的问题。
    第三,养育子女也使父母得到莫大的快乐和满足。 一本书里,有个父亲骂儿子

道:“剩下一个馒头,老子宁可饿着不吃,也要给你这小兔崽子吃,你怎么就不知

道报恩!”如果可能的话,你去问问这位父亲,看着自己的儿子吃饱,自己心里是

不是甜甜的?看着自己的儿子长高长壮,自己的心里是不是美美的?如果自己把仅

有的一个馒头吃了,看着自己的儿子挨饿,这种滋味是否比自己饿肚子还难受?
多数父母,往往只看到养育孩子时自己付出的有形利益,却忽略了自己得到的无形

的快乐和满足。有形的付出容易看到,无形的所得不容易察觉,但也实实在在存在


打个比方,有人喜欢古董,买一个破了口的瓷碗花一百多万,值吗?多数人认为不值

,但买主认为值。他虽然花费巨资,买了个“没用”的东西,却得到了精神上的巨

大满足。这东西,本不能用钱来衡量。父爱、母爱也一样。而我们做父母的,却喜

欢拿给孩子花了多少钱,做了多少事来 衡量自己的所得。
我一个朋友,喜欢玩改装摩托车。为了改车,连吃饭的钱都可以省下,睡觉的时间

都可以不要,在毒日头底下把车擦得闪闪发亮,自己却因此中了暑。难道这个爱车

人有必要让他的摩托车感恩于他?
真的为了帮助别人去作公益活动的人,绝对不会在意被帮助者是否感恩于自己。因

为,他客观上帮助了别人,也在主观上满足了自己。从前,人们把雷锋神话了,认

为他是“毫不利己”的人。事实上,雷锋亏了自己,帮助别人,换回的是非常大的

自我满足。从这个层面上看,雷锋确实是“利己”的,只不过他追求的“利”,是

高尚的精神满足之“利”。
其实,父母对子女何尝不是如此。人常说,孩子是父母“甜蜜的负担”。甜蜜,就

是父母辛勤养育子女,得到的极大幸福感。一位心理医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她的

一个女性患者说:每当自己被排斥或嫌弃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作出一个动作——

低头看看胸前,想象着给儿子哺乳的情形。这位心理医生的分析是:只有婴儿是全

身心地需要她,所以,这个自慰式动作可以有效缓解被人拒绝的焦虑和挫败感。也

就是说,付出母爱的同时,母亲也得到了极大的,任何快乐无法取代的心理回报。
认为自己对孩子有养育之恩的人,喊着“老子养你这么大,你这没良心的不孝子,

你怎么报答我!”殊不知,自己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极大的矛盾。若认为养育是恩情

,那便是一种无私付出,不计回报的感情。可张口闭口“我养了你”,又偏偏是在索

求回报。这又将“养育之恩”当成了利益交换的投资行为,既是投资行为,既然计

较回报,就不能算是施恩。
一边说自己的养育是无私的恩惠,一边高喊孩子要感恩父母,这到底是有私还是无

私,到底是恩惠还是交换?
诚然,多数父母并非真的要孩子回报自己什么,喊着“报恩”,也常常是对子女“

不孝行为”的一种感情宣泄。父母之爱,至纯至真,若说无私,不对,但也是天底

下私心最薄的爱。然而,即便如此,“生养之恩” 这几个字,做父母的还是不要提

得好,这个问题,后面我要具体谈。
第四,还有一大部分人,养育子女的同时还抱有“养儿防老”,甚至“养子生财”

的想法。鲁迅先生说:“所有小孩,只是他们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人的萌芽。

”这一语,或许点中了不少中国人“养儿防老”的投资思想。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陋习,现在却有不少人把它看作是理所应当,甚至看

成是“美德”。“养儿防老”这个词,出自宋朝陈元靓的《事林广记》,里面写道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意思很明白,养儿是为了防备老无所养,如同积攒粮

食以备饥荒之年一样。可见,在我们的封建传统中,孩子跟无生命的谷子,没什么

两样,都是父母的预先的投资与储备。
纯粹的“养儿防老”思想,忽略了一切亲情和人性,把孩子看成是生存危机中的一

个必须要投资的“期货项目”。“养儿”的目的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回报;“养

儿”的初衷不是为了儿子,而是为了老子。
还有不少人,把孩子直接当成是生财工具,做“卖儿卖女”的买卖。古时候,有拿

孩子抵债的父母,逼孩子做童工的父母,还有的父母把孩子买到戏班、杂耍班子里

换钱。甚至有的父母,把孩子从小弄成太监,卖到宫里。日本人寺尾善雄写了一本

反映中国太监制度的书,叫《宦官物语》(也被译为《话说太监》)。其中讲道:

有一个很穷的父亲为了发财,就将他9岁的儿子马德清用刀子“净了身”,送进宫里

……
作者: 人生阶梯    时间: 2009-4-28 12:17
标题: 第一章 父母无恩的论断(上)
《2025年家庭教育手册》

第一章 父母无恩的论断(上)




亲子矛盾,是让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不少家长发现,跟孩子的关系越来越难相处,矛盾时时存在,不时爆发。《北京晨报》消息,2005年北京某区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有近四成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67%的孩子认为父母总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39%的孩子认为父母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大约有43%的家长非打即骂,或家长式地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处理问题,或干脆放任自流。
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恐怕这就该在父母身上找原因了。如果我说,“亲恩”、“孝道”,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崩溃的根本原因,恐怕没有多少人相信。更有不少人,在亲子关系紧张的今天,大搞封建孝道“复辟”,渴望用“恩”和“孝”挽救濒临崩溃的亲子关系,这无异于拿着汽油去灭火。“亲恩”、“孝道”都是坏东西,对家庭教育来说,有害无利。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太多,归根结蒂,原因就三个字——不平等。中国的爹妈,跟孩子不平等,要么,孩子骑到爹妈头上;要么,爹妈把孩子踩在脚下。这两样,都很不对。本章和下一章,将就“亲恩”和“孝道”对家庭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



   父母无恩的论断


做父母的,对子女有恩吗?如果父母有恩于子女,子女亏欠于父母,父母像是债权人,子女像是债务人。一家三口,孩子伴着两个债主过日子,心情可想而知。好好一家人,孩子跟父母一下子成了“债务关系”?
    其实,我们对孩子没有恩情,一点也没有。父母无恩论,我不是第一个提出的人,这观点早就有人讲过。第一个明确提出“父母无恩论”的人,竟是被我们从小奉作“孝道楷模”的孔融。对多数人来说,这可能都是个不小的意外。很多人猜不到,这个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子,敢对老祖宗认定的道理来个当头棒喝。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那个年代,名士好发 些“奇谈怪论”,倒也是一种时尚。这个我们暂且不说,先看看孔融是怎么说的。《后汉书》孔融本纪传:“(孔融)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的意思是说:父亲对于儿女,有什么亲情可言?之所以生育子女,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时情欲发作所致!母亲对于子女,又作了什么呢?子女就像存放在瓦罐里的东西,从瓦罐里出来了,就跟瓦罐没什么关系了。
这在当时,乃至现在的中国人看来,都实在是惊世骇俗的观点。 事实上,孔融说这话之前,王充在《论衡》中,已经有过类似的言论。王充说:“儒者论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
王充这人,我很喜欢,拿他对孔子的态度来说,汉代,孔子由普通学者一跃成为万众敬仰的偶像,前195年,曾经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刘邦过鲁,竟然以祭天大礼太牢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至武帝时,孔子崇拜已制度化。纬书中的孔子,更是被捧得如同神人一般。王充敢于独立思考,逆风尚而行,向孔子发难,很不简单。
王充说这话的目的,为驳斥“天地故生人”的观点,但他也带出了“父母无恩论”的一些端倪。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夫妻相合,不是因为当时想要生孩子,而是情欲使然。
胡适也曾写过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父母无恩论”的思想。这首诗是在其长子胡祖望出生时胡适写下的,题目叫《我的儿子》。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胡适这首诗一出,在那个年代,也激起了一些波澜。汪长禄就曾为此诗写信给胡适,摘引部分如下:

大作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这和孔融所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子之于母,亦复奚为”差不多同一样的口气。我且不去管他。下文说的,“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这就是老父母一方面的说法。换一方面说,须知儿子的也可模仿同样口气说道:“但是我既来了,你不能不养我教我,那是你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我的恩谊”。那么两方面变成了跛形的权利者,实在未免太不平等了。
平心而论,旧时代的见解,好端端生在社会一个人,前途何等遥远,责任何等重大,为父母的单希望他做他俩的儿子,固然不对。但是照先生的主张,竟把一般做儿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回账”的主顾,那又未免太“矫枉过正”罢。
现在我且丢却亲子的关系不谈,先设一个譬喻来说。假如有位朋友留我在他家里住上若干年,并且供给我的衣食,后来又帮助一个大愿,立心做个大施主,并不希望我些许报答,难道我自问良心能够就是这么拱拱手离开便算了吗?我以为亲子的关系,无论怎样改革,总比朋友较深一层。 就是同朋友一样平等看待,果然有个鲍叔再世,把我看做管仲一般,也不能够“不是待我的恩谊”罢。
大作结尾说道:“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话我倒并不十分反对。但是我以为应该加上一个字,可以这么说:“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单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为什么要加上这一个字呢?因为儿子孝顺父母,也是做人的一种信条,和那“悌弟”、“信友”、“爱群”等等是同样重要的。旧时代学说把一切善行都归纳在“孝”字里面,诚然流弊百出,但一定要把“孝”字“驱逐出境”,划在做人事业范围以外,好像人做了孝子,便不能够做一个堂堂的人。换一句话,就是人若要做一个堂堂的人,便非打定主意做一个不孝之子不可。总而言之,先生把“孝”字看得与做人的信条立在相反的地位。 我以为“孝”字虽然没有“万能”的本领,总够得上和那做人的信条凑在一起,何必如此“雷厉风行”硬要把他“驱逐出境”呢?

然而胡适在回信中这样说:

“父母于子无恩”的话,从王充、孔融以来,也很久了。从前有人说我曾提倡这话,我实在不能承认。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
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
我们糊里糊涂的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 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我所说的,是从做父母的一方面设想的,是从我本人对于我自己的儿子设想的,所以我的题目是“我的儿子”。我的意思是要我这个儿子晓得我对他只有抱歉,决不居功,决不市恩。至于我的儿子将来怎样待我,那是他自己的事。我决不期望他报答我的恩,因为我已宣言无恩于他。
先生说我把一般做儿子的抬举起来,看做一个“白吃不还帐”的主顾。这是先生误会我的地方。我的意思恰同这个相反。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来,叫你们不要把自己看做一种“放高利债”的债主。
先生又怪我把“孝”字驱逐出境。我要问先生,现在“孝子”两个字究竟还有什么意义?现在的人死了父母都称“孝子”。孝子就是居父母丧的儿子(古书称为“主人”),无论怎样忤逆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商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称他做“孝子”。
我的意思以为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包在孝字里,故战阵无勇,莅官不敬,等等都是不孝。这种学说,先生也承认他流弊百出。所以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我的意想以为“一个堂堂的人”决不致于做打爹骂娘的事,决不致于对他的父母毫无感情。
但是我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易卜生的《群鬼》里有一段话很可研究(《新潮》第五号页八五一):
(阵代牧师)你忘了没有,一个孩子应该爱敬他的父母?
(阿尔文夫人)我们不要讲得这样宽泛。应该说:“欧士华应该爱敬阿尔文先生(欧士华之父)吗?”
这是说,“一个孩子应该爱敬他的父母”是耶教一种信条,但是有时未必适用。即如阿尔文一生纵淫,死于花柳毒,还把遗毒传及他的儿子欧士华,后来欧士华毒发而死。请问欧士华应该孝顺阿尔文吗?若照中国古代的伦理观念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在今日可不能不成问题了。假如我染着花柳毒,生下儿子又聋又瞎,终身残废,他应该倾家荡产敬我吗?又假如我把我的儿子应得的遗产都拿去赌输了,使他衣食不能完全,教育不能得着,他应该爱敬我吗?又假如我卖国主义,做了一国一世的在罪人,他应该爱敬我吗? 至于先生说的,恐怕有人扯起幌子,说,“胡先生教我做一个堂堂的人,万不可做父母的孝顺儿子”。这是他自己错了。我的诗是发表我生平 第一次做老子的感想,我并不曾教训不是我家的儿子!

    ……




欢迎光临 骑友网|单车论坛|骑行网|自行车之家 (https://51bik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