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辩才和尚-萧翼-《兰亭序》

来源: longhua 2009-2-7 21:37: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登录后获得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辩才和尚-萧翼-《兰亭序》
羲之有书圣之名,然而由于年代过久,如今尚没有一件传世作品可以确认是其真迹。其中较为著名有兰亭序和快雪时晴帖。前者以冯承素摹本最出名,后者墨重神稍滞,也许也是唐人所摹。
无论如何,右军之名千载而下盛而不衰,而且必定传下去这也是对其成就的肯定。我们也应该对这位影响书坛上千年的人物一分应有的敬意,让我们记住他晋代尚韵的杰出代表——王羲之。
太宗得到《兰亭序》,爱不释手,每日摹写,又派人翻拓十份,分送亲近的臣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高宗即位。中书令禇遂良上奏说:“《兰亭序》是先帝最珍爱的物品,应该让先帝永远带着它。”于是《兰亭序》就作为殉葬品,密藏到昭陵中。
荷花开了,独自坐在荷花池边的石凳上,望着池中荷叶上的几只蜻蜓出神。老辩才已经七十多岁了,面容清瘦,两眉苍苍,眼光里总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哀愁。虽然是在宫中,但老辩才依旧穿着永欣寺时的粗布袈裟。
辩才和尚已经是第三次被太宗请入宫中了。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入宫的情景。
那一年辩才刚好七十岁,做永欣寺住持已经有十几年了。那也是一个荷花盛开的季节,当时他正在禅房中小憩,忽闻外面有圣旨到,要召永欣寺住持辩才往长安城皇宫中做道场。辩才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自己这永欣寺虽说香火还算旺盛,但名气并不能说很大,圣上好端端的怎么会想到要我去宫中做道场呢?
长安城,辩才还是第一次来;皇宫,辩才更是连想都没有想过。他被安排在一处非常宽敞的禅房里,每天有人茶饭伺候,衣食照顾。老和尚反倒觉得十分不安,特别是进宫三天,除了端茶送水的下人,竟没有见到一个官员,更没有人向他提起过做道场的事了。
第四天,辩才刚刚用完了早饭,便听外面高叫:“圣上驾到!”他赶紧整了整衣冠,出去接驾。刚一出门,便看见一个穿黄袍的人正走进来,老辩才连忙跪倒磕头,那穿黄袍的人赶紧将他扶起,并亲自搀着他回到禅房。唐太宗李世民身材适中,风度高雅,虽然身穿龙袍,却并不显得十分华贵,反而让辩才觉得平易近人。
太宗问辩才多大年纪,身体如何,是否习惯宫中的生活。辩才一一作了回答,然后问:“不知宫中的法事选择了哪一个吉日?”
太宗见问,犹豫了一下,然后微微一笑,对辩才道:“实不相瞒,这一次请长老入宫并非是为了宫中法事。”
“嗯?那么些圣上请老衲入宫又为何事呢?”
太宗道:“我平生只有两大爱好,一武一文。武喜好围场射猎;文喜好研习书法。像秦代的李斯,汉代蔡邕,三国时的钟繇,我都非常喜欢。特别是王右军的书法……你可知道王右军?”
“那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别称。”
“对,对!”太宗点头道:“说下去。”
“我知道那王右军自幼便苦练书法,加上天资聪颖,后来成为一代宗师,人称《书圣》。他篆、隶、草、行,无所不精,像《乐毅论》、《告誓文》,特别是《兰亭序》,堪称绝世之作。”
太宗连连点头:“我也听说那《兰亭序》行笔生动、气韵流畅,堪称《天下第一行书》,可惜不曾见过真迹。”他猛一抬头:“你可知那《兰亭序》现在何处?”
辩才只觉得心头一紧,手中的茶水都泼了出来。原来那《兰亭序》不在别处,就在辩才手中。刚才听那太宗不提法事,专说书法,辩才心中就暗叫不好,此刻太宗更是单刀直入,抓住《兰亭序》不放……老辩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赶紧定了定神,对太宗道:“我只知道那《兰亭序》的真品一直保存在宫中,梁朝战乱时,流落到民间。到了陈朝天嘉年间,我的师傅智永和尚得到了这件奇宝。到了太建年间,我师傅又把它献给了陈宣帝。隋朝灭了陈朝之后,有人把那《兰亭序》献给了晋王杨广。可惜那杨广昏庸无道,不学无术,这样好的东西落到他手中真是明珠暗投呀!……”
“所以你的师傅智永便借故要翻拓,又从杨广手中要回了《兰亭序》。”太宗插嘴道。
“不错。”
“后来那杨广做了皇帝,也没有从你师傅那里把《兰亭序》要回去?”太宗步步紧逼。
“不错。”
“后来你师傅圆寂了,那《兰亭序》就到了你的手中,一直到现在……"”说到这儿,太宗朝辩才微微一笑。
“圣上这一次说错了。”辩才道,“我年轻时和师傅一起学习书法,倒是有幸见到过几次王右军的《兰亭》真迹,但是后来,隋唐战乱,永欣寺几次毁于战火,那《兰亭》真迹也不知去向了。”说到这儿,辩才连连摇头叹道:“可惜呀!可惜!”
太宗低声道:“你可知那欺君之罪?”
辩才赶紧叩头道:“贫僧所讲句句是真,不敢有半句谎言。”
太宗无奈,让辩才在宫中住了几日,便送他回永欣寺。
可是到了年末,太宗又派人将辩才接入宫去,当然还是为那《兰亭序》之事。辩才依旧守口如瓶,一口咬定那《兰亭》真迹是在隋末战乱中失落了。太宗也无计可施,只好再次将辩才送回永欣寺。
老辩才这回是第三次入宫了。这一次,他受到的待遇更为隆重,不但有人照顾饮食,还真的让他主持宫中的法事,享受国师一般的礼遇。对《兰亭》真迹,太宗是只字未提,但老辩才心里明白,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故意装作不知罢了。
辩才和尚从长安一回到越州永欣寺,就赶紧登上梯子,从自己的寝室的房梁上拿出王右军的《兰亭序》来。这个藏宝地点是老辩才自己想出来的。当初,师傅智永将这书帖交给他时,他就在房梁上刻了一个长方形木槽,将《兰亭序》藏在里面,这个秘密连寺中的小和尚都不知道。
老辩才见书帖还在,心里踏实了许多,便慢慢将书帖打开,用手在每一个字上慢慢摸着。辩才和他的师傅智永一样,酷爱书法,自己也都很有造诣。当年,师傅智永临终前将《兰亭序》交给他的时候,他曾发誓要好好保护它。但现在,当七十多岁的老辩才手摸着这书法奇迹时,他自己也有些发愁了。
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眼看离圆寂之日不远了。《兰亭序》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自己曾经带过几个徒弟,却一个个比自己去得还早。其实,那太宗李世民,不能说不是个有道的明君,眼看大唐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力蒸蒸日上,不能说不是李世民的功劳。而且,那李世民自己也酷爱书法……,但那毕竟和自己不是一路人呀。况且,《兰亭序》几入皇宫,都没有好结果,所以……可是……唉!
老辩才从长安回来,就整天坐在禅房里发愁,干什么事都没有心思。
这一天中午,辩才和尚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见走廊上站着一人,此人着一身黄色长衫,一副书生打扮,神采奕奕,气度不凡,正一个人站在走廊上观赏两边的壁画。辩才上前施礼道:“请问施主从哪里来,到此有何贵干?”
那书生还礼道:“小生姓肖名翼,来此赶考,顺便做些茶叶生意。听说贵寺乃越州的一块宝地,特地前来拜访。不想今日得见大法师,实乃有幸。”
辩才见那书生谈吐风雅,仪表不俗,就请入禅房,攀谈起来。那辩才虽说是一个和尚,但自幼受智永大师的教诲,琴、棋、书、画无所不会,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不想那肖翼也受过高人传授,弹、唱、歌、舞无所不精。两个人说话投机,而且愈谈愈热,愈谈愈密。一会儿弹琴,一会儿赋诗,都觉得相见太晚。
到了晚间,辩才干脆将肖翼留在永欣寺客房之中,日日与他闲叙,不几天,两人便成忘年之交。
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天。一日,辩才与肖翼在禅房中奕棋。因为天热,辩才便取来一把折扇。不一会儿,辩才起身去倒茶,忽听身后肖翼惊叫一声。他一回头,见肖翼手里正拿着那把折扇,吃惊地望着自己。
“怎么啦?”辩才问。
“敢问大师,这折扇上的题字出自谁的手笔?”
辩才看了一眼道:“这是先师智永手迹。”
“哇!”肖翼惊喜地叫道:“想不到这永欣寺果然是块宝地,竟有如此高人!”
“怎么,你认识先师吗?”辩才惊奇地问道。
“噢,不认识。”肖翼道:“我只是听说那智永和尚乃是晋代大书法家王右军的七世孙,可有此事?”
辩才点头道:“不错,先师智永正是那王右军的后代。”
肖翼大喜过望,对辩才道:“先父和我都酷爱书法,尤其是晋代'二王'的书帖。我肖家虽不是豪门贵族,但每次见到'二王'的真迹,都不惜重金购置;实在买不起的,也尽量借来翻拓。早听说智永法师是‘二王’的后代,只是一直无缘相见呀!”
辩才一听愈发惊喜:“你说你那里有'二王'的真迹,现在哪里?”
肖翼道:“小生来的时候,将它存放在客栈里了。”
辩才道:“我平生也最喜欢‘二王’的作品,尤其是那王右军,真乃一代宗师。每次见到‘二王’的真迹,也是爱不释手呀。”说到这儿,他抬头看了看肖翼,问道:“你那里既然有‘二王’的真迹,可否拿来,让老衲瞻仰一下?”
“这个……”肖翼犹豫了一下。
“怎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肖翼道:“不是我不愿意给您看,实在是这'‘二王’的真迹乃是世间奇宝,一旦让那见利忘义的小人看到,必然后患无穷,所以……”
“你认为老衲是那见利忘义的小人吗?”辩才有些生气。
“那倒不是,只是这永欣寺来往香客众多,难免走漏风声。”
“这个你尽管放心,我会让小僧看住内院门的。况且,不瞒你说,我这里也收藏了一些'二王'的真迹。也请你一并瞻仰。”
肖翼闻听此言,喜出望外,连忙道:“既然如此,那就容我先回客栈,晚上再来。”说完告辞 。
晚上,肖翼如约来到永欣寺,果然带来几幅'二王'的真迹,老辩才看了是赞不绝口。
看完肖翼的收藏,辩才和尚从内室拿来几轴书帖,一幅幅让肖翼看。那肖翼果然知识渊博,精通书墨,不但能说出每幅书帖的创作背景,而且能对每个字的优劣进行评判,老辩才听得心悦诚服。
最后,肖翼打开最后的一幅书帖,不禁惊呼一声:“这不可能!太不可思议了!”
辩才一看,正是自己精心收藏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只听那那肖翼道:“没想到我肖翼今生有此眼福。我早就知道那王右军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今日一见,果然非同小可。”
肖翼伏在案上看了又看,忽然又惊叫道:“这幅《兰亭》是赝品!”
“不可能!”老辩才以为自己听错了,“智永法师圆寂前亲手交付于我,哪里会是赝品?”
肖翼道:“这幅《兰亭》临摹得相当认真,可见临摹者本身也有一定功底,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只要你仔细看,便可看出字与字的联结处依然有阻塞之感,所以应当是赝品。”
“这不可能,绝不可能。”无论肖翼怎么说,老辩才都不会相信自己精心收藏的《兰亭序》会是赝品。
肖翼见辩才不相信,便说:“这样吧,我今天先回客栈去,这几幅‘二王’的真迹就留在这里,你今晚好好比较一下,便知真伪。我明天早晨再来。”
辩才和尚只好同意。
等到肖翼一走,老辩才又命人点上几盏灯烛,伏在桌案上比来比去,忙了一个通宵,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第二天一早,肖翼再来的时候,老辩才依旧认定自己收藏的《兰亭序》是真迹。
正在这时,忽然有人来下请柬。原来是一个叫严迁的施主请辩才和尚去吃斋饭。那严迁是永欣寺最大的施主,辩才不敢怠慢,连忙同来人一起动身。
那严迁果然摆下了斋饭,恭候辩才和尚。斋饭刚吃了一半,忽然又有越州都督齐善行派人请辩才,辩才更不敢耽搁,连忙告辞严迁,赶到都督府,但心里却十分奇怪,今天是怎么啦?
到了府衙,老辩才被请到后堂,见越州都督齐善行坐在一旁,正中一人好生眼熟。那人见到辩才,便道:“我乃朝廷监察御史肖翼,奉旨前来讨取《兰亭》,现已到手,特来向你告别。”
老辩才定睛一看,见那人除身穿官服以外,不是肖翼又是何人,他如梦方醒,气得晕倒在地。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把辩才和尚接入宫中,却没有问出任何线索。但太宗并不死心,又多方打探,觉得《兰亭序》还是在辩才这里,就又派人将辩才和尚接入宫中,可辩才还是一口咬定;《兰亭序》在隋末战乱中失散了。太宗没有办法,只得将他送回永欣寺,并派人继续打探。最后断定《兰亭序》就在辩才手中,就第三次派人将辩才接入宫中。可老辩才守口如瓶,对《兰亭序》只字不提,太宗也是毫无办法。
李世民得不到《兰亭序》,心中着急,每日茶饭不思。一天,尚书房玄龄求见,太宗召他上殿。房玄龄道:“我见圣上近来日渐消瘦,可是龙体欠安?”
太宗叹了一口气道:“你哪里知道我的心事啊!”
玄龄道:“圣上的心事,莫不是为了那王右军吗?”
太宗听出他话中有话,便问:“你既然知道,那么依你之见,如何是好呢?”
玄龄道:“那辩才老僧性情古怪,拒不献出。其实他年纪老迈,要它何用,但事到如今,明要已经不行,只能暗取。”
“如何暗取?”太宗有了兴趣。
玄龄道:“如果找一个能干之人,使用策略,设法骗得那辩才老僧的信任,定能手到擒来。”
太宗大喜,忙问:“那么你看谁去合适?”
玄龄道:“我了解一人,名叫肖翼,现任监察御史。此人多才多艺,又有智谋,此去必然成功。”
太宗马上派人召见,那肖翼听太宗讲完事情原委,就向太宗要了几件“二王”的真迹,赴越州取帖。
那肖翼果然足智多谋,他先扮作书生,骗得辩才的信任。半个月后,才偶而提及书法。然后他又欲擒故纵,假意不愿拿出“二王”真迹,诱辩才上钩。待看到《兰亭序》后,他又故意说是赝品,使辩才当晚急于弄清真假,来不及将《兰亭序》收好。他趁机赶到当地财主严迁处,出示密旨,叫他第二天上午派人请辩才吃斋饭。辩才匆匆赴约,不曾将《兰亭序》收好,那肖翼趁机带着出了永欣寺,直奔都督府,这才真正算把《兰亭序》搞到了手。
肖翼请功心切,也不多留,随即改换官服,找人护送,日夜兼程,直抵长安。太宗听说《兰亭序》已然到手,心中快活。当即晋升房玄龄为宰相,赏肖翼锦缎千匹,并晋升为员外郎。又念及辩才年迈,赏布、米各三千,辩才用其在永欣寺内建了宝塔三层,心情才稍许平静。
太宗得到《兰亭序》,爱不释手,每日摹写,又派人翻拓十份,分送亲近的臣子。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高宗即位。中书令禇遂良上奏说:“《兰亭序》是先帝最珍爱的物品,应该让先帝永远带着它。”于是《兰亭序》就作为殉葬品,密藏到昭陵中。
后来,昭陵被盗,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从此就真的下落不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点浅见:入手即学兰亭,同入手即学松雪一样,易得其俗,不识其雅,沾揩习气,久不得脱。
兰亭序就是典型的功力深厚、笔法纯熟者的一次自由挥洒之作,正是这两个重点,一为“功力”,二为“自由”,方促成此千古名篇。王羲之以自由之心驭精熟之笔,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细品兰亭,是一种极佳的精神享受。 ——当然,我对兰亭的感想都是观其摹本而发。
虽然如此,山谷的松风阁诗、子瞻的黄州寒食、鲁公的祭侄文稿……也都达到了书法艺术美的极致,书法艺术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哪一种书风或哪一件书作创造和决定的。正是书风的多样化,才使书法如此有魅力,如此美不胜收。
历代大家在黑白纸墨的舞台上,用功力与自由写就了千秋书史。
临帖因人而异,这个看法很有见地。关于仁兄所说的随意我还想再谈谈。其实一副作品,只要能免匠气,便属难能可贵 。就这个境地,就是我们好些人一辈子也追求不到。我看了仁兄的另一作品,我想了好多,我们字不是没有功力,不是没有传统,为什么还是写不出那种东西来?我再看看古人无名之人的手迹,虽然不合法度,笔力不足,然而自然灵动之气还是有的。我辈之字,字型既美,笔划又无不妥,为何还是不足以比肩古人?我想这是不是书法少了些实用功能之过?我近来撇开帖子,自行挥洒,抄写一些文章辞赋,只求磨去创作的习气,还是有效果的,不知仁兄有何高见?
我认为,对一本法书,每个人看的角度不一定相同,看到的内涵也不一定相同,或各看到一个方面。比如同写石门颂,何绍基得其空气之气,马公愚得其古朴之风,童大年得基端庄之体。在我眼中的兰亭序,就是我写出来的样子。王兄所说的用笔随意,我觉得无论是写还是临都十分重要,古人讲学求无意于佳乃佳,我虽然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却是我追求的方向。至于那个之字,王兄所言甚是,弟于后当注意。请王兄多多指教。
若从足下所说的清来说,似乎比冯的摹本还多几分。简兄若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虽然是临,写的成分多些, 用笔更加随意,自然,我认为这是好事。还有字大小的处理,线条的变化也和冯摹本有异,很生动。下面我想说我认为的最大的不同。 冯摹本多遒媚,笔意婉转,处处圆润,不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润字,简静兄写的却很锋利,有各人的风格。
临帖不必刻意追求字形,简静兄做的很好,但却有一字很有特意为之之感。第四行的最后一个"之"字,最后一笔太累赘,是不是有意补之?
“古人附会之言,不可轻传”二点确为真知也。但对于冯摹兰亭的价值我始终保持深深的疑问。 我极赞成傅青主对于兰亭序的观点,有心人只要将冯摹兰亭和褚摹兰亭放在一起用心比较,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的天渊之别,同时你会对书法作品中的自然与做作、浑融与不协、技巧与神采的主宾关系都会有一个清晰的区分的。
要论清,还要数出家之人,八大,弘一之类更盛一筹,还有我向来不喜人说兰亭多少字不一样,世上没有相同的树叶,难道说咱们写上几十上百个之字,个个皆异,就有王的成就?古人附会之言,不可轻传。但对于兰亭的成就我不敢否认,就算它有不足,毕竟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书家。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二王,但却没敢临过兰亭,只是写了写尺牍,或许它对于我来说还是太难了!
翻开兰亭序,一股清气扑面而来。
初识兰亭,颇惑于它有秀丽,甚至怀疑冯承素在摹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笔意,因为秀丽丰润是唐人的崇尚。直到有一次,我将自已临的兰亭序和唐玄宗的行书一起贴到了墙上,猛然间,我看到了两者的区别。唐玄宗书很漂亮,很严谨,很丰润,象是一位浓妆盛服的少妇;兰亭序也很漂亮,很丰润,却很潇洒,象是一位衣着朴素的处子,虽无浓妆艳抹,其美却非妇人可比。唐人之美是外在的,而兰亭的美是由内而外的。
兰亭序是深山道士,不食人间烟火久矣,那份清,那份静,那份洒脱,那份优雅,恐怕是无人可及的,即使是王右军自己。据说右军写此帖时也经半醉,酒醒后重书,却再也找不到那份感觉。我翻看过右军其它法书,清则清矣,但那种秀丽,那种在秀丽中透出清静,透出洒脱的情致,舍兰亭序而其谁?!
兰亭序的动人还在于它的“善变”。粗看此帖,似乎笔笔相似,但细看之下,却发现内中大有天地。兰亭一变,在于它的用笔,无一画相似,无一竖相近,即使是小小一点,也各有其妙。兰亭二变,在于它的结字,全篇有20个“之”字,七个“不”字,各具特点而不雷同。还有它的章法,或正或欹,或疏或密,或断或连,都随意而成,没有一点故意安排的迹,却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兰亭的妙处是说不尽的,我也是说不好的,真正要领略它的妙处,还是要去看看兰亭序帖。
千古妙书唯兰亭,“天下第一行书”是当之无愧的,可惜我们能看到的只的唐人摹本和临本。王右军的原迹,会不会更动人呢?
艺术本身就是十分感性的东西,难定性更难定量。艺术感悟作为高极的人生课题,也是人远远超越非生物结构的重要理由。
王羲之中国书法史上犹如突兀奇峰一般耸立的人物。他的人远在千年之前,然而他留在方寸间的墨迹犹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为我们展开了无边际的奇丽画卷。如水之柔和,如风之轻盈,如枯藤之韧,如精钢之坚。信手投笔,从容不迫,亲切可人。一笔跨千年之鸿沟,使他站在我的面前,比任何一个友人还真实些,亲切些。
晋人尚韵,后世之人之所以推从崇晋人的作品,就是这个原因。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是后世人拼命也学不来的一分溶于血肉的儒雅与自然。
人称羲之一人出而改变天下书风,使遒丽潇洒之风大行于世。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如此巨大变化,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必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多年沉淀的结果,羲之只是杰出的代表罢了。然而却是他真正影响了后世的书者。
从出土的楼兰古文书来看,一些不知名的书家或艺人或官员,他们的书风有绝似羲之者,而年代比羲之稍前或同时,只不过在字形上不如他如此规范化。然而韵味十足,十分耐人咀嚼,让人倾慕又让人叹息。倾慕不用说,叹息自己临帖再多也终少一分东西。
羲之有书圣之名,然而由于年代过久,如今尚没有一件传世作品可以确认是其真迹。其中较为著名有兰亭序和快雪时晴帖。前者以冯承素摹本最出名,后者墨重神稍滞,也许也是唐人所摹。
无论如何,右军之名千载而下盛而不衰,而且必定传下去这也是对其成就的肯定。我们也应该对这位影响书坛上千年的人物一分应有的敬意,让我们记住他晋代尚韵的杰出代表——王羲之。
吃墨与书法   羲之醉写《兰亭序》


http://www.qingjieqiu.net/wangxizhi_shusheng_13.htm


字号: 大  中  小

大神点评1

雪山飞狐 2009-2-7 22:20:00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绍兴
无人问津!!!
因为~~~
故事太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注0

粉丝1

帖子2

发布主题
骑友网公众号
骑友网今日头条
骑友网服务号
骑友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