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World Bicycle Relief —— 两个轮子改善非洲世代贫穷

来源: 單單單丹 2014-9-12 10:53:1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后获得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單單單丹 于 2014-9-12 10:56 编辑

1.jpg

自行车运动洋溢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而其中的许多人也散发着阳光和正能量。

自行车界从来都不乏慈善和公益的活动,比如汉斯.瑞(Hans Rey)的Wheels 4 Life,《骑行家》专栏车手丹.马丁(Daniel Martin)每年出席的爱尔兰慈善机构Cycle 4 Life,还有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慈善募捐骑行活动等。
2.jpg

今天,我们来讲讲World Bicycle Relef。

借鉴World Bicycle Relef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运作模式,推广自行车的慈善运动,开展一场由自行车扭转命运的“革命”。
3.jpg

距离,经常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无法在伤病时即刻就医、得到教育资源,或提升生产效率的一大阻碍。
4.jpg

自行车的出现,能为人们的生活发挥多大改变?
5.jpg

World Bicycle Relief(以下简称WBR)致力于通过自行车来改变非洲各地贫困人们的生活,协助在地居民突破距离障碍,让偏远地区的医疗、教育、经济得到适切发展,进而改善当地的生活质量与经济水平。
6.jpg

海啸过后 自行车带来的距离革命

WBR的成立契机可追溯自2005年南亚大海啸后的国际赈灾行动,当时,世界知名自行车零件大厂速联(SRAM)的共同创办人F. K. Day创办WBR,吁请自行车业界为大海啸尽一份心力,捐赠近两万五千辆自行车到斯里兰卡,作为救援人员视察时代步与居民灾后自立更生的交通工具,发挥相当大的社会效益。
7.jpg


救灾行动结束后,F. K. Day透过世界展望会牵线,将更多的自行车送到幅员辽阔的非洲大陆,盼能藉此改善更多穷人的生活。
8.png


WBR亚洲区经理郑永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WBR在经营上是采取“布局全球”的策略,找出全球各地资源的特性后,发展不同项目。

目前组织可分为三部分:美国负责资源整合、建立各地连结;以自行车产业兴盛的亚洲负责供应链与研发;最前线的协助工作者、销售人员、销售店面、组装厂等散布各国,肯亚、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等地皆设有在地分部。
9.jpg

营运创新 探索永续商业模式

草创之初,WBR属于纯慈善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仰赖外部捐赠。2008年适逢金融海啸,经营团队开始思索如何让WBR发展得更好,最后结论是:唯有建立一套稳定的商业模式,才能使WBR达到规模化与永续发展。
10.jpg


“社会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企业 。”郑永权表示,过去速联(SRAM)出产的高价自行车零件诉求的是金字塔顶端的高消费族群,现在需要思考“金字塔底层”的创新,从营运模式创新开始改变。

因此,WBR在原先的非营利组织之下,成立一间控股公司“Buffalo Bicycle Limited”,同时也将“Buffalo(水牛)”作为打入非洲市场的品牌名称。
11.jpg

要能载货90公斤、又必须在难以想象的路况中行进,从煞车系统到防刺外胎,全部都要重新设计,才有壮如水牛般Buffalo系列车款诞生,“我想当初设计师及供应厂商应该都很伤脑筋吧!”郑永权笑着说。
12.jpg

WBR在非洲当地进行市调与营销后,以高价、耐用、质佳的方式,寻求稳定的获利模式,至2013年底,合并捐助及销售数量,已有十六万辆WBR自行车在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土地上奔驰着。
13.jpg

藉由向当地银行贷款买下WBR自行车,一位本来一天只能步行、牵着一两头牲畜至市集贩卖的农夫,便可在自行车上组装货架、承载更多牲畜到市集交易,增加的交易所得;一方面偿还贷款、雇用员工进行买卖,扩大营业规模。
201409101038009671.jpg

另一个例子是WBR提供肯亚一个玫瑰农场的老板300辆自行车,老板挑出表现好的员工,为他们支付百分之七十的价钱来购买脚踏车,其余百分之三十由员工每个月分期付款。对员工而言,这是农场给予他们的肯定,而他们也会因为骑自行车而更加准时上班,进而提升农场整体生产效率,也能逐渐改变当地经济体质。
14.jpg

而自行车销售所得的收益会反馈到WBR,透过投资教育训练,培养一千多名非洲当地的自行车组装、维修技工,在当地创造工作机会,也形成自行车产业链。
16.jpg


WBR也以小额分期贷款方式让穷人买到可供代步的自行车,让中小企业与微型创业者可“借力使力”,透过交通工具改善生产力,以及家庭成员看医生、受教育等活动的效率。
17.jpg

“我们不只是给他鱼吃,也不只是给他钓竿、教钓鱼,而是尝试做到‘让池塘里有鱼’”,郑永权说道。
18.jpg

WBR现在也进一步研发与自行车踩踏功能结合的周边设备,例如用脚踏产生的动能剥离玉米粒,因为玉米粒的贩售价格远高于整支玉米,这样每个家庭就可以再利用自行车生财。
19.jpg

此外,WBR也捐赠自行车予学校等弱势族群,提升孩童的就学率,并发展出多元的营销管道,与非营利组织合作联名制造,提高医疗、援助人员在地的执勤效能;与企业合作成为社会责任展现的方式,有公司认购后再行捐赠,也有直接将自行车作为员工的福利奖励,表现优异的员工只要分期负担少部分费用,就可以拥有自行车,在生产营运及降低人员流动都发挥了实际的作用。
20.jpg


走进现场 看见实际需要

郑永权认为,即便他有多年在自行车产业工作的经验,在运作WBR时仍遇到许多困难。“它是非常真实的战场。要做社会企业,一定要让你的产品跟其他产品有竞争。”

他指出,高档的自行车进入到非洲,定价较中国、印度品牌高昂,但要保证绝对比其他产品有更好质量,因此能克服非洲恶劣地形、又坚固荷重的自行车,便是WBR产品的竞争优势。
21.jpg

他也提到,投身社会企业或是志工时,应该抛开想要“丰富我们自己(enrich ourselves)”的浪漫心理;即便意识到当地人的需求,能够同理他们的感受更为重要。
22.jpg

“常听人讲说‘The answer is in the field’,走入现场,真正了解在地需要之后,才能提出相应的对策。”也因此,他每年都要到非洲待上一段时间,实地了解他口中所谓“艰困的最前线”的变化与挑战。
23.jpg

跨世代布局 金字塔底层的翻转

“穷人的发展比你想象中的慢,必须要有很长的耐心,终其一生都必须想:还有多少必须改善。”郑永权表示,金字塔底层人口是全世界人口的八成,这群人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需求」,但需求却不会自动变成“市场”,WBR希望建立一个跨世代平台,将非洲庞大的人口转化为一个需求能够被满足的市场。
24.jpg

“量化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已经帮助多少人,但这不是我们的目标,”郑永权表示,提升当地的经济环境是WBR持续努力的目标,“我们希望看到金字塔底层的翻转。”
25.jpg

翻转金字塔底层的营运创新——World Bicycle Relief

World Bicycle Relief(WBR)是一个由自行车产业链上不同角色共同支持的跨国社会企业,致力于透过自行车的力量帮助个人或家庭。
26.jpg

由于自行车相较于步行,使用在生产力、医疗照护、教育以及经济活动上都展现了大于步行的影响力,所以WBR在非洲推广高规格的自行车,期待透过人民的交通方式转变进而逐渐改善当地整体经济圈。
27.jpg

目前在南非、赞比亚、津巴布韦、肯亚等地,都有其自行车的销售据点,已经有超过十六万台自行车在非洲大陆行进。通过与WBR亚洲区经理郑永权先生对谈,带大家了解WBR在营运面的创新,如何翻转金字塔底层人民的生活。
28.jpg


问:WBR的商业模式为何?企图解决哪些层面的社会问题?

答:我们坚信以自行车做为一种工具将可以解决距离带来的社会障碍,WBR把穷人当作客户,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且经过特别载重设计的自行车,贩售给非洲当地居民。

除此之外,WBR在当地也提供配备、教授自行车维修技巧,协助人民在社区内也能够藉由修缮开创另一番小生意。他们期待贩售能改善经济基础的生产工具,赋予居民更便利的交通,直到当地人民能够以自身力量翻转贫穷。
29.jpg


问:WBR在非洲当地如何营销?又怎么与当地居民沟通自行车的功能?

答:WBR 的几种在地营销手段包含与营利组织合作,提供企业自行车进行慈善发送,作为其社会责任的展现;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合作联名自行车品牌;或者自行以“Buffalo(水牛)”作为一自行车品牌经营。我们以提供高质量、适应当地需求的自行车为诉求,透过建立品牌与当地居民沟通,并且在地社区合作培育技工创造就业机会。
30.jpg

从慈善形态的赠予自行车(给鱼吃),到技术教育的赋予能力(教导如何钓鱼),期待最后能够协助居民从自身经济收入改善开始,一步步影响大环境的经济形态,成就生态圈里的“自然有鱼”的愿景。
31.jpg


问:身为一个跨国规模的社会企业,WBR的架构为何?

答:可简要依据运作地区将WBR划分为三大部分,在美国芝加哥的总部主要进行WBR的合作洽谈、策略拟定与曝光、慈善募款等活动举行;台湾、亚洲地区凭借自行车生产技术的优势,负责零件制造及组装;而主要目标市场非洲,则进行前线销售和服务。

在财务面上,WBR身为由自行车零件大厂协助设立的社会企业,目前仍会定时接受企业的部分拨款捐助,也对于大众进行劝募,另一方面则是藉由本身自行车的营销维持固定收入。期许未来能够逐渐平衡收支之外,也一面扩展其非洲市场的销售实力。
32.jpg

从改善教育医疗、维持生计到促进经济发展,对非洲人民来说,自行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可以扭转命运的希望。
33.jpg

连结产业链,整合跨国供应链的既有资源,将效益永续传递、并扩大到需要的人们身上,将“自行车的力量与价值”真正落实到非洲等低度开发的地区。

World Bicycle Relef的运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34.jpg
(来源:lin-sport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关注64

粉丝92

帖子1064

发布主题
骑友网公众号
骑友网今日头条
骑友网服务号
骑友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