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通下沉量bb drop,后下叉长度chainstay length,轴距wheelbase
五通下沉量是指五通中心到前后轴的高度差,一般的大组车都会设定成68-70之间,如果较低,则整车的重心更靠近地面,过弯时更加稳定,如果较高,则整车压弯时可以在更大角度时踩踏而不会使脚踏碰到地面,对障碍物的通过能力也更好,当然这和你选用的牙盘曲柄长度、牙盘Q值、脚踏品牌也有关系。
后下叉长度的问题则更加复杂一些。链枝是支撑牙盘-飞轮-链条这个力量传导系统的重要支柱,现代的大组车为了力量传递,都会把链枝和五通部分做得粗壮有力,也会尽可能的做短些。
后下叉如果过短,会导致链条在某些档位的倾斜角度过大,变速品质会受到影响。三大套件厂在手册里都会声明,如果链枝长度短于405mm,则变速会受到影响,虽然还是有很多铁三/TT车因为坐杆角度陡并且需要把坐管贴近后轮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而把链枝做得过短,比如395这样的长度,还有一些品牌的小尺寸车架或者650C的车架链枝长度“不达标”。在这样的车上,如果某些档位不够顺,千万不要意外。总体来说,某些极端的可用档位减少了。
后下叉长度也和轴距同时决定了在车子的重心分配,如果后下叉长度过短,会使重量过分集中在后轮,在压弯过程中更易使后轮侧滑。在体重大的选手身上,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现在的主流车款还是把后下叉保留在405-408这个长度,除了一些特别大号的车架,为什么不把后下叉做长呢?现在完全有能力做出410-415长,但刚性十足的后下叉,可这样的后下叉会稍重一些,在追轻的年代,车架重量竞赛过程中,通过选择较短的后下叉省下些重量,真的值得吗?
(2)坐管角度 seat tube angel
坐管角主影响着坐垫的位置,但你可以通过选择坐管后移量、调节坐垫轨道位置来加以弥补,因此多数情况下并不成为影响骑行姿势的一种障碍。
但是如果情况允许,选择一个10-25mm的后移量,并且把坐垫固定在轨道前后长度当中的位置,在视觉上一般认为是美的。
主流厂商对于坐管角度的设置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尺寸大小,都设置成统一的角度,比如canyon,cervelo,bmc。另一种则是小尺寸的车架坐管较陡,从75-74度的区间开始,大尺寸的车架坐管较缓,可以到72度,比如多数的意大利车厂。这部分反映了厂商对于自行车设定的认识:作为一部量产车,设计坐管角度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相应身高范围人群的平均值,具体到坐管角度方面,应该考虑骑车者上下半身的比例、柔韧性、关节的活动范围。但是我没有看到证据表示,随着身高的增长,身体比例、柔韧性等因素会发生偏差,所以我认为固定的坐管角度是有道理的,从陡到缓的做法没有依据。
同时,较陡的坐管会造成上管较短,可能对于只用等效上管长度选车的同学造成困扰。
(3)跨骑高度,头管长度,水平/压缩架。standover height, head tube length, slopeness
头管长度决定了前端的刚性,影响前端操控的稳定性和前轮的指向性,头管过短在钢管车时代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碳架都可以通过补强头管、把头管做粗等方法弥补,但是不可避免的会使车架重量上升或是风阻加大。一般来说,一个车架头管至少要达到7cm长,主流车厂的最小号架子会在10-11cm左右。
跨骑高度是保护你裆部的硬性限制,如前所述。
在身材矮小的车手身上,保持一定的头管长度、保持一定的跨骑高度、保持车架水平这三者不可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