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这里的房子很多都 空着,有些也只有怀恋故土的老人居住。年轻人都到城里做工人了。据当地人讲,渔民的生活远不象我们想象的富足。其实他们和陆地上的农民一样,一年辛辛苦苦,收入却很低。
64、弃船上岸,看见人们在忙碌的准备他们的晚餐——从牡蛎中取出牡蛎“肉”和藤壶肉。中午在庙子湖午餐时就特意点了这道菜,饭店老板建议生吃,我们尝试了一下,味道确实鲜美,没一点腥味。这让我想起中学教科书里读过的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那段描写:“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巴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颇壳扔到海里。” 呵呵~~原来牡蛎本来就适合生食的。
关于牡蛎,书上是这样介绍的:牡蛎又名海蛎子、蛎黄或蚝(蠔)、蚵,属贝类动物,瓣鳃纲, 牡蛎科,纯雄无雌,故得状名。它的肉在古代曾认为是“海族中 之最贵者”,作为人们的一种食品,中外历史上也早有记载。我 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被贬儋州(海南岛)时,即喜食牡蛎,他在 《清暑笔谈》中曾写道:“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购书叔觉曰: 无令朝中士大夫知,恐谋南徙,以分此味。”可见此老对牡蛎的 偏爱程度。《五什俎》中又写道:“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 之牡蛎,北方之熊掌,……”,把牡蛎和八珍中的熊掌并称。在 国外,人们食用牧蛎的记载更早,可以追溯到纪元前,如古罗马 帝国的宫廷,曾派人到沿海一带采售新鲜的牡蛎,供国王和王公 贵族们享用,他们把牡蛎誉为“海中美昧——圣鱼”还有说凯撤 远征英国就是为了获得泰晤士河肥美的牡蛎。拿破仑东征西战, 在战争最激烈时,不忘食用牡蛎来补充精力。巴尔扎克更以一天 能吃144个牡蛎为荣。至今在西方,牡蛎仍被誉为“神赐魔食”、 “海中牛奶”,日本人则誉为“根之源”。
65、青浜的民居大都是花岗岩砌成石屋民居房。据说这样是为了更好的抵御台风。
66、走在青浜的巷道里,耳边是舟山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感觉象是当年“人民公社广播站”。
面朝大海一边乘凉一边听广播的岛民。
67、他们的晚餐?
68、在青浜,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寄生着许多贝类,象海洋观里观赏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