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获得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他的战绩长时间被历史湮没
他在战役结束50年后被追授奖章
我的团长—— 一场营救7500人的惨烈战役
刘放吾归国后,入重庆陆军大学特七期受训,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1948年,他自南京抵台,抵台后任职凤山陆军军官学校。
靠卖煤球糊口
刘放吾任教时薪水甚少,生活困顿。他曾撰文形容时有四子女的困窘家境“今已泰半天命之年,大抵两袖清风,一肩明月,苦于生计,抚今追昔,历历如绘,言犹在耳,啼笑皆非”。为生计,两袖清风,一肩明月的刘放吾求助做煤球生意的旧部,即参加仁安羌战役的第一营营长杨振汉。杨振汉于是教曾经的团长在哪里买煤灰,怎样做煤球。刘放吾于是在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买煤球者戏称“将军煤球”。
刘放吾这样描述屏东岁月:“我因做煤球生意,遂往返屏东、凤山之间,由于当时军人薪水微薄,买不起摩托车,只好踏单车两头跑,这样来回七八年,五六十岁的人了,体力还真不错。”
1959年,刘放吾以少将军衔退役,个人仅获一纸奖章执照——陆军新编第三十八师一一三团上校团长刘放吾因缅甸战役著有功绩令依海陆空军奖励条例第三条第一款给予海陆空军甲种一等奖章。
名字湮没历史
刘放吾老友袁子琳将军疑惑:我看过七八本关于仁安羌战役的书籍,书中皆未提刘团长,那么113团抗倭时,指挥员团长在哪里?就在刘放吾基本淡出人们视野时,1963年8月,一个“冒牌将军”林彦章出现了。林在接受《中华日报》访谈时说“我是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出英军炮兵团长菲士廷的恩人,因战功卓著,被宋子文授予少将军衔”。1963年10月10日,林彦章因谎言及骗财之举,被香港警方批捕。既然林为假将军,那么真将军在哪里?林的被捕引发人们开始寻找仁安羌战役中的英雄团长。
英雄终被发现
几经周折,《征信新闻报》记者终于找到正为煤球生意忙碌的64岁真将军刘放吾,10月18日,该报将其访谈内容公之于众“光荣战史从头说真假将军揭谜底”。
时隔20余年,不善言辞的刘放吾对仁安羌一役的忆述简单扼要:“打得过瘾”。当他面对记者赞美其“骁勇善战”、“赫赫战功”时,言语淡然:“不过尽了军人本分,不能列为战果”、“解救英军只是尽到军人职责而已”。
1977年,刘放吾夫妇移居美国。刘放吾的赴美行李中,有史莱姆将军的手令、缴获的写有“武运长久”的日军军旗及十几本日记。
我的团长—— 一块迟到半个世纪的奖章
1992年,仁安羌大捷50周年。当年4月,撒切尔夫人访美。4月11日,在芝加哥卡尔登酒店大堂,撒切尔夫人拜访了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
撒切尔夫人致谢
据刘放吾之子刘伟民描述:撒切尔夫人握着刘放吾的手说“我听说过你的英勇故事,感谢你当年救了7000多英国人的性命。算算看,7000英军、 500多美国传教士及记者等,他们现在该有第三代第四代了。我今天代表英国政府与人民对你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佩,希望将来有时间听你讲述你是如何打赢这场战役的”。刘放吾眼里溢出泪水,他回应道:“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友军遭危难,援救友军是分内之事,不能列为战果。”
4月2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得·威尔逊致函刘放吾:“我很高兴与你一同庆祝仁安羌大捷。只有热血忠诚的人,才能在战斗中奋不顾身。你已经证明了自己出类拔萃的才能。”
美国洛杉矶议会议长迪恩·巴纳也于同日致贺:“你拯救的不仅是一代人,而且还有这一代人的子子孙孙。”
7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刘放吾:“我愿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多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
奖章迟到了50年
同年,刘伟民赴台请有关部门追赠奖章。台当局有关部门专为刘放吾开模(模具)打造奖章,这枚迟到50年的奖章最终了却了刘放吾深埋心底的一桩憾事。
直面半世纪后收获的如许殊荣,记者请刘伟民追忆父亲当年的心态与表态。
刘伟民答: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及殊荣孤寂并存的父亲,在遭遇不公、生活困顿、冒牌将军案、公开读物的伪饰及壮志难酬后,他皆能淡然处之。
95岁于美国病逝
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逝世,享寿95岁。刘放吾生前自我评价:吾作战不畏艰险,自信能刻苦耐劳,负责守纪,无不良嗜好,不善言辞,不善交际,待人以诚,服务以勤,能驾驭各种车辆……今后之志在军旅。
刘伟民说父亲生前对仁安羌战役的种种版本,其表情是“沉默无语”。心绪难平时,他会偶尔翻检史莱姆将军手令及虏获的写有“武运长久”的日军军旗。
我的团长—— 一部著作还原一个真实父亲
对刘伟民来说,远征军战史、仁安羌战役的启蒙并非来自父亲,而是历史课本、邻里及军中人士。刘伟民忆述父亲对这段历史从较少谈及到开口的经过:我曾请求父亲详述这段历史,但生情木讷,性情敦厚,不善言辞的他很少提及当年勇。直到1963年某日,他观看电影《最长的一日》(讲述诺曼底登陆)后,闷坐椅上,眼有泪光……我再三追问,他才陆续详述仁安羌战役种种细节……
手稿交与儿子
刘伟民问父亲仁安羌战役决胜之因,祖籍湖南桂阳的刘放吾分析:“新38师多为湘兵。我招募来的兵多是邻里乡亲,彼此就像兄弟或父子,感情上互相扶持照顾,打起仗来也是同心同德。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不怕死。另外装备好,当时每排都有一挺轻机关枪及迫击炮,这在当时已很难得。再就是训练严格,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刘放吾在对儿子打开尘封数十年的仁安羌画卷的同时,还将他的十几本日记及讲述仁安羌战役的手稿,如《仁安羌痛歼日寇记——最光荣的一团》一并交给儿子。
日记记录战事
刘伟民最珍视的日记中也记录着有关仁安羌战役的描述。如1953年11月9日日记,刘放吾在火车上与杨振汉追忆仁安羌战役后的撤退时表示,以当时危险情形言,确较关公过五关为险。
日记中,刘放吾还引用陈陶诗《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引用该诗背景便是1942年5月22日发出电报时的悲壮心境“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便成仁”。刘团渡江时由于无线电浸水,与外界失去联络,致使刘放吾妻子柳振如在贵州都匀菜场买菜时听到误传的113团全军覆没噩耗,当场昏倒。
欲解父亲心结
刘伟民上小学时,父亲教他书法“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刘放吾逝世前两年,社会上仍流传着版本不一的仁安羌战役。刘伟民意识到“父亲尚在世,历史便已扭曲,若干年后,仁安羌大捷不知会离真相有多远?”于是,“为还历史真相及解父亲心结”,刘伟民决定亲撰《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
对此,刘放吾仅嘱“实事求是就好”。撰写中,父亲几度病危。1994年6月29日,95岁的英雄团长与世长辞,10天后,该书付梓。
2009年春,仁安羌大捷67周年之际,一部反映远征军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将刘放吾团长从历史的积尘中拽出,其形象及战功从模糊到清晰。
2005年,人民大会堂,刘伟民代表父亲刘放吾出席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
感谢黄埔同学会杜青女士
对本文的支持与贡献
脸谱 远征军团长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人,曾任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在其手书的“刘放吾小史”中,刘放吾这样描述自己——具中等身材,坚实体格,能刻苦耐劳,沉默寡言,诚拙自守,富于情感,忠勇实践为其天性……1994年病逝于美国,享年95岁。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