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获得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王保合,1944年出生在河北吴桥聂庄的一个农民杂技世家,当年名震京城的“天桥八大怪”之一的杂技师王玉林就是他的曾祖父。王保合在家中排行老三,有一哥一姐,他3岁丧母,打小就跟着家人跑江湖,四处演出。一出去就是一两年,走到哪儿演到哪儿,一根扁担挑着所有的家当。捡柴火做饭,还住过“闹鬼”的庙。解放前,打把式卖艺被认为是下九流,经常被人欺负。因为那时年纪小,王保合负责捡拾客人丢在地上的赏钱,常常有混混故意找碴,踩住王保合的手,这时候都是父亲过来解围,说些好听的。这跑江湖的学问大着呢,首先要把嘴练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配合某个动作说什么话……俗话说,金评彩挂,全凭说话。艺人闯江湖为的是养家糊口,如果“口”练不好,表演得再精湛也难挣到钱。三分技艺,七分口才。不会“卖口”就招不来观众,就算来了观表演 三仙众,一到要钱的时候也会走得一干二净,更别说要“二道钱”了。
6岁时,王保合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学艺,先是练习缩骨功,父亲把他身上的关节一个一个掰开,再一个一个复原,反复四五次,疼的他眼泪都要流出来。父亲骂他没出息,连这些苦都吃不了,以后怎么生活。的确,家里没地,只能靠卖艺维生,如果没有这样的绝活傍身,吃饭真就成问题。
1951年,长大后的王保合回到吴桥,开始自己拉班子演出;1958年,他加入了吴桥马戏杂技团,成了一名正式的杂技演员。30多岁时,王保合正式接触“三仙归洞”,老师正是他的父亲。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悟性,成就了王保合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鬼手神功”。
多年辛苦学艺和舞台上的磨炼使王保合不仅练就了一身绝活,嘴皮子也更溜了。为了让节目更有吸引力,就要制造更多的悬念,抓住观众的心理。“不怕胡说,就怕不说。”一个小小的魔术,别人两三分钟可能就完事了,他却可以演半个多小时,观众依然兴趣很浓,时而大笑,时而蠢蠢欲动……
1990年,在外漂泊40多年的王保合回到家乡,在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表演。他头戴疙瘩帽,脚穿布鞋,摆了个地摊,但是没成什么气候。1992年,王保合的命运突然发生了改变。当时,省慰问团来吴桥考察,王保合在他们吃饭的时候表演了自己认为并没什么特别的“三仙归洞”。没想到,竟一炮打响。省领导都被他的技艺震住了。从此,王保合一发而不可收,越演越红。1999年,河北省文化厅组织到香港演出,王保合被邀请参加表演,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也在现场观看。王保合出神入化的表演让董建华赞叹不已,并以“鬼手”来形容他的绝技。第二天,香港众多媒体都对他作了报道。
去香港表演还有个小插曲。一位富婆对王保合一见钟情,演出她是场场必看,看后还要请他吃饭。感到富婆对自己有意思,王保合婉转地告诉她自己有老婆孩子,可富婆倒挺豪爽,说希望他能留在她身边,不结婚也行,还可以给他老婆每月1万港币的补偿费,老王没同意。
2003年,王保合上中央电视台风光了一把。表演的依然是“三仙归洞”,依然是掌声四起。制片人让他透露一下魔术的奥秘,王保合婉言拒绝。于是摄制组用五台不同角度的摄像机同时摄录后进行慢放,依然没能看出其中的玄机。导演也只能无奈地竖起大拇指,“绝了!” 当大家惊叹王保合的技艺时,他却一语道破天机——“魔术都是假的,这和平时的苦练是分不开的,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20年功。关键是要手快,没有别的秘诀。”
王保合还到过国外很多地方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所到之处赞誉不断。他获得过中国杂技魔术最高奖“金菊奖”银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省级劳模等光荣称号,并被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王保合现在更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今的王保合已经66岁了,让他颇感欣慰的是,“三仙归洞”这手绝活已经有了传人。他的弟子很多,不过最得他真传的还是儿子王立刚。今年35岁的王立刚表演“三仙归洞”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父亲出远门,他就代替父亲入主“鬼手居”,为观众们表演。而缩骨功因为没人能受得了那样的辛苦,就要面临失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