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更安全

《登山圣经》

来源: 老爸 2012-4-6 11:28: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后获得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简体版之一:基本步骤
基本步骤    登山,不只是攀爬山壁、享受一览无遗的美景以及体验野外生活而已,登山也是一种挑战,既要冒生命危险,又要备尝艰辛,不是每一个人都做得来的。登山十分刺激,魅力无法挡,但登山过程也充满挫折,有时甚至因此丧命。登山所带来的启发和乐趣,其魅力已不仅限於是消遣或运动,更是令人为之著迷,有时甚至欲罢不能。    美国登山家佛列德·贝奇(Fred Beckey)曾问∶“登山的魅力到底何在?在於某种复杂、无法言喻的力量;在於‘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吸引力。”许多年前,英国登山家乔治·雷·马洛瑞(George Leigh Mallory)另有答案∶“登山探险,所为何来?无非纯粹的乐趣。”    远观山景的人可以大谈登山是种冒险,但登山的乐趣经常是伴随艰苦而来。想爬山的人要有心理准备接受大自然的一切——要享受微风轻拂,也要承受狂风暴雨;欣赏高山的艳丽花朵,也要接纳刺人的灌木;聆听鸟雀鸣唱,也要忍耐 人的昆虫。登山是用艰辛的方式来消磨时光,凡是登山者都能体会波兰登山家佛伊塔克·柯提卡(Voytek Kurtyka)话中的真谛∶“攀登高山是一门忍受磨难的艺术。”山区环境完全漠视人类需要,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备尝艰辛,以求得丰厚的实质收获和精神报偿。山林间的自在    “邀游山林”(Freedom Of The Hills)这个观念包含了山区提供的单纯乐趣,以及以纯熟技术、齐全装备、足够耐力登山,使自己、他人或环境都毫发无伤这两部分。    本书以太平洋岸西北部山区为主,拥抱、维护这份自由自在的感觉,提供各级登山者完整的资讯——初学者到资深者皆然。本书综合许多长征万山的登山家之经验;然而书中渊博的知识并不代表真理,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错,但假以时日,我们也可以从自身的登山经验中汲取教训,足以为后辈的借镜。    读者在阅读此书之际,请切记登山技巧和工具是日新月异的,所谓的“尖端”技术很快就会落伍。请谨记这一点,将此书视为一般的通行证,带领你遨游山林。爱护野外环境    自然环境的美可说是一种“错误”,因为山川的秀丽吸引游客,使得山水原貌受到游人破坏。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吞食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因而改变了大自然。    虽然我们偶尔有力求维护自然原貌的“良心”产生,但大自然并非是为了提供人类游憩而存在,它既不欠我们的情,也对我们无欲无求。哈德逊·史塔克(Hudson Stuck)曾在书中提及,他和其他队员首度攀登从未有人迹的麦肯尼山(Mount Mckinley)时,感到上苍赐给他们“与高山心灵相通的特权”。登山者在野外旅游,享受这份特权之后,只需支付极小的代价,就是保存大自然的本来面貌,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必须研究到访的地区,了解该地区最易遭受哪些破坏,好在蚕营和攀登时,采用对自然环境冲击最小的方式。    我们在山区享受特权,故须保护山川原貌,包括申请入山许可证制度(Permit system)使末开发之地的人迹减少,封闭道路及山径,推行恢复环境原貌之计画,订立相关法令,以及减少利益团体之剥削。我们一方面放轻脚步走过山林,一方面也必须向大众大声疾呼,支持保育山林的活动,审慎使用山林。为了让下一代能欣赏我们目前看得到的美景,登山者务必要全力为大自然请命。知识和技巧    登山若想获得快乐,又要能全身而返,就必须熟悉登山技巧;为了自身和夥伴的安全著想,必须学习低冲击性蚕营、导航、确保技术、绳索下降、冰川行进(Glacier Travel)、安全守则、野外急救法、救难、攀岩、冰攀等所需的工具和技巧。本书即为这些知识之指南。做好体能准备    登山需要极佳的体能和精神,尤其是攀岩,高难度的攀岩更是如此——数年前还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现代的登山者已经做到了。认真的攀岩者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专门健身房内的人工岩壁上练习,并以参加国际比赛为重。在登山界重视的是以无氧登顶世界最高峰,破最短的攀登时间记录,而且攀登的路线也一次比一次困难。我们只要观赏他们世界级的表现即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满足感,我们没有必要把全副的精神放在这种高难度的活动上。    然而休闲式的登山活动,其水平也正逐年提升。登山究竟能否乐在其中或是苦不堪言,端视登山者的体能状况是否良好而定。更重要的是,全体队员的安全可能完全系於某一位队员的体力之强弱。    许多登山者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健身。跑步、骑脚踏车、游山泳、爬楼梯都是时下流行的有氧运动,如果一周至少有三天从事这类活动,便可以达到强健体魄的效果。至於背重装备,登山的朋友则可以利用附近健行路径进行训练;冬季则可进行全国越野滑雪、特乐克式滑雪(Telemark Sking)和雪攀(Snowshoeing)。除了有氧运动之外,举重亦可锻铃肌力,靠著伸展运动来增加柔软度。    健身中心提供不少健身器材,如固定的脚踏车、跑步机、楼梯、划船器等,便於使用者定期运动;健身教练可告知哪些运动对登山有帮助。登山种种的活动很费力,因此最佳的体能状况便是登山的基础。做好心理建设    体力固然重要,登山的心态也是成败关键,“清醒的头脑”才是度过难关或判断撤退与否的要角。    攀登者须乐观、实际、对自己诚实、心理平衡。争强好胜可能导致过度自信,无法实际评估己身之极限以及周遭环境,因而陷入险境。    许多登山界的老手都认为,登山最大的挑战来自自己的内心。或许登山的魅力就在这里∶追求遨游山林的同时,也得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经验兴判斯力    本书介绍基本装备和基本技巧,教导读者如何学习经验。登山不但需要熟练的技术,也需要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健全的判断力是登山最重要的能力,结合知识和经验才能培养判断力。    登山者需要因应的技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能力应付恶劣天候、长途步行、浓密的灌木林、日晒雨淋、山区意外等。经历这些状况之后,我们的决策能力会因此增强,可以做为日后经验。    然而登山的状况层出不穷,必须仰赖细心的判断,而不能靠直接反应。登山的不确定性既是挑战和魅力所在,也是危机伺伏之处。    登山者俱乐部在多年前拟定一套指南,指导民众登山的安全。内容包含登山老手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意外发生的详细分析,不但是登山者的良伴,稍做修改,对户外活动者也十分适用。这份指南并不需要死背,但是下列法则已经证明是一份完整的指南,足以减低登山风险。登山法则*除非事先备妥充分支援,否则登山队成员不得少於三人。攀登冰川者,至少需要两个绳队(Rope Teams)。*冰川行进以及在户外时一定要组成绳队,确保点须牢固(Anchor All Belays.)。*必须团体行动,遵从领队或多数人之指示。*不做能力不及或知识不及之事。*选择登山路线或决定是否回头时,必须冷静判断,不可冲动。*随身携带必要之衣物、食粮和装备。*将登山行程(Trip Itinerary)交给留守人员。*遵循口碑良好的教科书上的原则指引。*随时反省登山的意义,尽量维持环境原貌。    这些法则不能教你如何登顶,但能确保登山的安全。登山之魅力多半源於没有正式规则,因此登山者有时会质疑,是否有遵守这套法则的必要。但是如果遵守这套简单的法则,许多严重的意外就不致发生,或是后果就不致如此严重。这套法则的前提是安全且成功的登山。即使路途艰险或情况不明,也要以安全为先,避免误判。    登山老手若选择独立路线,事先了解风险,并且具备因应技巧,往往可以因地制宜,稍事修改这套法则。但是需要多年的登山经验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判断力不足的登山新手,尤应奉行登山法则。    学著运用技巧,安全地登山,身体和精神便能与大自然合而为一,达到约翰·墨尔(John Mair)多年前提到的境界,终生接受山野的邀请——“快来登山,”他说∶“聆听山的佳音。大自然的平和将流入你的心房,宛如阳光注入树心之中。微风令人神清气爽,暴风雨则一扫胸中郁闷块垒,赐与无穷活力。”
简体版《登山圣经》之二:确保技术
确保技术(摘自145-150页)    确保技术(belaying)是运用绳索来制止滑落的系统,也是安全攀登的基石。确保技术有如魔术般神奇,但也像魔术一样,要熟练才能耍得好,同时必须对确保原则有基本的了解。    最简单的确保技术只需登山绳,该绳连结攀登者和另一个攀登者,亦即确保者,随时准备好制动滑落。确保技术需三个要点才能生效∶技术纯熟的确保者(Belayer)、能承受坠落拉力的姿势或确保点,以及滑落制动的方法。滑落制动的方式很多,如利用不同的姿势、架设确保点和系结确保点。本章将介绍主要确保技巧和确保技术之选择。确保技术要点基本的绳索确保    假设你和我一起去登山,带著登山绳和其他装备健行至当地某山峰的山脚下,面对悬崖绝壁,偶见破碎的岩缘。我们各自将蝇头和绳尾系结在身上。你爬上悬崖,绳子拖在身后,而我在一旁观看。登山绳将用尽时,你停在一个岩石边缘上,数尺外有一棵树。    你爬上悬崖的时候承担了不少风险;万一你失足坠落,会一路坠回攀爬的起点,我只能眼睁睁看著你坠落,什么忙也帮不上。后文将会探讨如何减低攀爬的风险,目前先说明下一个步骤∶想一个办法让我安全地爬到你身边,以防止发生严重的坠落。    因此你将带环绕在树干上,扣上钩环,将登山绳穿过钩环,在连结安全吊带之绳结和钩环间留下足够的长度,如此你才能舒适地坐在边上,甚至有抵住双脚之处。绳子自安全吊带上的绳结绕至身体左侧和钩环连结。此刻你已架妥确保点。    现在你拉起松垂的绳索,直到绳子全部拉完;我的身体一感觉到绳子的拉扯,便喊∶“拉到我!”或发出其他事先约定的讯号。接下来你将绳子绕过背部,右手手掌朝上抓住绳子;切记你拉起的松垂绳子,绝对不可以在你的右手和我的身体之间,绳子从右手自右而左绕过你背部或臀部,自连结你和确保点问的绳具上方通过(图7-1a)。右手称为制动手(The Braking Hand),左手称为导向手(The Feeling Hand)。    现在你大喊∶“确保完成”,告诉我可以开始攀爬。两人亦可以不同的声音为讯号,或是你收绳时我尽管开始攀爬,万一坠落,只要大喊:“坠落!”你很快就能制止我继续坠落,我又能再度开始攀爬。    如何阻止我坠落?我一喊“坠落!”你便用制动手紧紧抓住绳子,就制动姿势(Braking Position)(图7-lb)即可。绳子绕过身体产生摩擦力,你抓住绳子的力量因而增加,因此绳子加诸在我身上的向上力(或阻力)大於你的手力。制动姿势——右臂横於腹前——之目的是增加绳子与你身体间的摩擦力,藉此增加阻力。图7-1a.绳子由右手自右而左绕过背部或臀部,自系结你确保点间的绳具上方通过;b.制动姿势——右臂横於腹前之目的,是增加绳子与你身体间的摩擦力,藉此增加阻力。    万一我坠落时,你的制动手正好暂时离开绳索呢?很简单∶我会落得更深,也许一路掉到崖底。不过,技术纯熟的确保者绝不使制动手离开绳索。手的动作有一个特定的顺序(图7-2),我攀爬的时候你收绳,因此排除了这项可能。该特定顺序为∶双手抓住绳子,制动手靠近身体,导向手伸出,先用制动手收进绳子(图7-2a),然后导向手滑出,抓住两股绳子,最后,制动手滑回原位(图7-2c),导向手放掉制动绳,如是重覆,制动手根本不需离开绳索。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种方式的其他特色以及如此安排之目的。为何将自己连结於确保点?由於你能抗拒向下的拉力,手部才能施摩擦力,而在我身上产生向上垃的力量(阻力)。通常是你的体重和姿势——双足抵住固定点——使你能抵抗向下的拉力。然而我若是体重比你重,或岩壁向下倾斜,没有地方可抵住双足来固定,没有系结於确保点的你会完全被拉下来。    现在考虑你的姿势。你背对确保点,大致与作用力方向平行。这种姿势可保持稳定,如果坠落的力量很大,你才不致大力晃动,失去确保的功能。你也可以采坐姿,双足与臀部成三角形,绳索通过双腿之间到达攀登者——我。双足若能找到抵足点即可形成非常稳定的姿势,可承受极大的拉力不被拉下或失去平衡,因此保护了确保点——亦即避免任何力量施於确保点,令确保点能支撑你的姿势。    刚才描述的确保方法——施摩擦力於绳索以制止坠落——称之为“坐式确保法”(Hip Belay)(或身体确保法)。其实利用绳索摩擦力的办法还有很多,办法也更好,后文将继续探讨。至此我们已了解确保的要素∶施摩擦力於绳索以制止坠落的方法、收绳时不放开制动手及不改变制动姿势的方法、确保点和连结确保点的方法、沟通的系统。图7-2 收绳的手部动作;制动手不离开绳索制止坠落    继续进一步探讨你在拉我上去时,我却坠落的情形。这种作用力与日常生活无异。试以绳索系上一个五公斤(十磅)的重物,於距重物数公尺处抓起绳子,将重物抬离地面数公分。重物施一股向下拉的力量於绳索,你则施予一股相同的力量将之往上垃。    这是和你用绳子拉我,我却坠落的情形相同吗?不尽然,因为前者的阻力是立刻产生的,但是我坠落时绳子开始延展,一开始并未产生阻力,因此数秒间我直线坠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然后绳子再延展一些,你抓紧绳子不再放绳,阻力增加到最大时,我坠落的速度便慢下来;如果我位於垂直的岩壁,最大的阻力应为我体重的两倍,等我停下来悬在半空中不动,阻力又降到和我体重差不多。这一切完全发生在数秒之间。    假设你凭绳索可抗衡十八公斤(四十磅)的拉力,但绳索绕过身体之后增加了摩擦力,你便可以抵挡一一三至一六O公斤(二五O至三五O磅)的拉力。我坠落时,你实际上所施的力并没有这么大,你只施足以制止我下坠的力量,但是你必须明白,即使仅是简单的坠落,所施的力也必须大於我的体重。    再回到以绳子提五公斤重物的例子,但加点变化∶你高举双手紧抓住绳子,请某人抬起重物再放掉它。当重物坠到底,将绳子扯直的瞬间会产生一股巨大的拉力,大於用绳提起重物的力量;你的手会被拉得往下垂,甚至有数公分的绳子自你手中滑出。    攀登的情形也很类似。假设我攀爬的速度比你收绳的速度快,你我都没有发现两人之间的绳子因此而松垂。我若於此时坠落,在绳子拉住我之前,坠落的速度会更快,而最大的向下力量将比以前更大——假设你没让绳子滑脱一分一毫的话。    万一拉力过大,绳子开始滑脱怎么办?我会不会一路跌回谷底,两你的手掌被磨脱了一层皮?不会。只要你继续握紧绳子而且施加的拉力大於我的体重,我还是会慢慢地停下来,悬吊在半空中。这只能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我坠得越深,越可能受到撞击而受伤,即使毫发无损,也可能吓得魂飞魄散。保护前导者    如今我们已了解确保的要素,似乎可以一路顺利攀爬到顶了,只要有一方坠落,另一方即可以迅速制止坠落。等一等!那第一个绳距(Pitch)(前导)怎么办?你往上爬,我在下面看,万一你坠落,我只能眼睁睁看著你跌落地面。现在轮到我设第二个绳距(第二个确保点),我不喜欢这种方式,相信你也不喜欢打头阵,因为现在的情况比刚才更危险了。我可能爬至半途而坠落,摔在你身旁的岩石上而受伤,或是先撞到岩石边缘再往下坠,抑或没撞到岩缘而直接坠落。我们最好找个好办法来杜绝这种可能性。    确保技术开始趋於复杂。你当然可以像以前一样做确保,但也许转过脸来面对山壁,好看著我攀爬。这种确保无法阻止我跌回岩阶,但我若未撞及岩阶,直接坠落,你的确保或许可制止我的坠落,但谁也不敢打包票。这种坠落很严重,问题很多,如果你选错手做制动手,绳索可能会绕著你的身体完全松脱,等我跌到山脚,你的手也断了。或者我坠落时你正好站著,瞬间一股强大的拉力会将你扯下岩阶。即使你已避开这些问题,但拉力到达一六O公斤(三五O磅)时,绳子将开始自你手中滑出,绕过你的背部,造成严重擦伤。    有个办法可以减低这种坠落的风险,就是我在攀爬的时候,放置岩锲做确保点(Protection)(详见第十、十一章)。我带著许多攀登装备∶钩环、带环,还有可放入裂隙的确保装置——岩锲(Chocks)。假设我攀登九公尺(三十尺)后即设置确保点,利用树或裂隙放入岩锲,将带环固定於树干或岩锲,将登山绳穿过钩环,与带环连结,再继续攀登。    假设我又攀登了三公尺(十尺)后坠落,等你的确保制止了我的坠落,我总共只坠落六公尺(二十尺)(图7-3)。不论你用哪一只手做制动手,绳索都不会绕著你的身体滑出,因为作用在你身上的是向上的拉力。我到达下一个确保点前,可多设数个中继确保点。我一坠落,坠落的距离即两倍於我与最近的确保点之距离,之后你的确保才开始发挥作用。    坠落的严重性以及制止坠落的困难度,取决於我的体重、绳索穿过岩锲确保点和擦过障碍物所产生的摩擦力(摩擦越大,越容易制止坠落),以及是否撞击到岩壁。坠落的严重性也大幅取决於“坠落系数”(Fall Factor),意指坠落距离以及确保者和攀登手之间绳索长度之比值。如果我自最近的确保点上方三公尺处坠落,你我之间的绳索长度为十二公尺,如图7-3所示,我会坠落六公尺才停止。坠落距离除以绳索长度得出坠落系数,因此三除以六得出坠落系数为零点五。坠落系数越高,坠落力量越大。虽然常识告诉我们,坠落距离本身不会影响最大坠落力。(但距离确实影响坠落力作用的时间是长是短。)(有关坠落系数的详细内容请见第十一章。)    前导者若坠落,可用确保点有效制止坠落。既然如此,多放一些确保点,所有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可惜事与愿违,切记,只有超过岩阶确保点的坠落,其风险才能因此减轻;这种坠落的坠落系数为二,是最严重的。无法完全排除坠落风险的原因是岩锲确保点的品质并不可靠,有时它不够牢固,坠落时全被扯出,或是我尚未来得及放置确保点即已坠落,也许就自你上方三公尺处坠落。这种坠落距离六公尺,系数为二的坠落后果,和坠落距离三十公尺,系数为二的坠落后果一样严重。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坠落时,身为确保者的你可能须承受向上的拉力或剧烈的向下拉力。并不是所有放有确保点的前导者坠落时,都很容易停止,所以确保点、确保姿势、确保方法——增加抓握绳子的摩擦力——都显得极为重要。下文即将讲述这些重点。
简体版《登山圣经》之三:攀岩技术

攀岩技术(摘自203-212页)岩面攀登    岩面攀登(Face Climbing)可望文生义,一般先用手抓住不规则的岩石,脚再踏上原来把手之处。岩面攀登亦利用摩擦力和平衡来攀爬状似平滑的倾斜岩板(Slab)。就某些方面而言,岩面攀登是最自然的攀岩法(图9-7),像爬梯子般爬上一连串的把手点和踏足点。    岩面攀登须切记,一个把手点或踏足点的用途很广泛,看似良好的抓握式把手点(Cling Hold)也可用於下节介绍的各种技巧。要懂得因地制宜,运用得有创意。把手点    攀登者可利用把手点保持平衡、引身向上,或提供各种形式的反作用力。    五根指头全用上的把手点最稳固(图9-8)。把手点小时,指头之用法并不明显。例如四只指头勾住小的岩石边缘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方向相反地抵住岩边(图9-8a)。把手点狭窄或把於岩石的小凹处,可交叠手指以增加把手点之压力(图9-8b)。    最常见的把手点为抓握把手点(图9-8c)。大的抓握把手点容许整只手掌包覆把手点,小的抓握把手点只容指尖勾住。手指尽量并拢可提升抓握力。把手点若不是容纳五根指头,其余指头须卷起,善用肌肉/肌腱的力量(图9-8f) 。使用抓握把手点要小心,某些把手法使手指头受力极大,可能导致受伤(图9-8e)。    由於向上推进主要靠双腿的力量,有时把手点仅用以保持平衡。捏式把手点(The Pinch Grip)可容许攀登者久站於好的踏足点上,甩甩腾空的单手,再向上寻找更安全的把手点或放置岩锲固定点。踏足点    攀登者使用踏足点多采踩踏岩石边缘或利用摩擦力两种技巧,两种技巧皆适用的踏足点则取决於个人偏好和鞋具之类型。稍后再讨论第三种技巧∶足部挤塞法(Foot Jam)。    使用踩踏岩石边缘法,鞋底边缘平放於踏足点上(图9-9a),用鞋底内侧或外侧踩踏皆可,但以内侧较轻易、安全。理想的接触点视情况而异,一般介於和大脚趾尖和关节肉团之间。足踵应高於足趾,如此较精确,但放低脚跟较轻松。用登山靴或攀岩鞋尖踩踏(挤塞——Toeing In)非常疲倦。多练习之后当能有效利用小的踏足点。    利用摩擦法者,脚尖须朝上,鞋底“黏”在踏足点上(图9-9b)。攀岩鞋或柔软的登山靴最适合此一技巧。低角度的岩石不需要真正的踏足点,只要鞋底和岩石接触面之摩擦力足够即可。遇陡峭地形则须将足尖“黏”在踏足点上,不规则之岩面即可提供摩擦力和稳固性。    焦虑常使疲倦加剧,疲倦令腿部肌肉痉挛而颤抖,好像踩缝纫机一般。此时最好心情放轻松、更换腿部姿势——移向下一个踏足点、放低脚跟、腿部打直。    踩踏足点时,尽量在踩踏面积上施力。弯曲足踝可增加鞋底和踏足点之接触面积,加大抓握力。身体倾离岩壁可在踏足点产生向内和向下之压力,增加稳定性。    落脚前先决定如何善用踏足点,然后保持该姿势。虽然有时需要落脚以便踏得更稳,但应避免反覆试探,以免浪费时间及体力,也容易滑落。踏足点极狭时,切不可随便乱动,任何动作或旋转皆可导致鞋底滑离踏足点。向上踩踏点和移动另一只脚时,保持脚的姿势不动,需要技巧和全神贯注。    大的踏点称为“凹洞踏点”(Buckethold),使用时,脚只需踏进到能保持平衡的程度即可(图9-10)。踏入太多反而迫使位於下方的脚向外移而失去平衡。    膝盖容易受伤,无法提供稳定性,最好避免使用。但资深之攀登者偶尔会用膝盖避免特别高或困难的步阶(Step)。不用膝盖的主要考量是避免碎石或尖利的水晶戳伤膝盖而站不起来。若位於悬岩下,无充分空间轻易站起来,膝盖又受伤就麻烦了。    倾斜岩板(Slab Climbing)(图9-l1)亦称之为摩擦力攀登(Friction Climbing),需自由运用摩擦力技巧。平衡和步法技巧是成功的关键。    务必弯曲足踝(脚跟放低),重量放在脚趾肉团上,使鞋底和岩石间之摩擦力最大。身体勿倾向坡面,致使双脚离地。应将重量置於双脚,弯腰使手接触岩面,将臀部向后推。    跨小步以保持平衡。找窄小的边缘、粗糙的岩面、或角度改变之处以便落脚。最难爬的斜岩上面,必须用手或脚感觉,才能找到最粗糙的岩面。    斜岩攀登尚可运用其他技巧,偶尔可找到岩面抓握点(Face Holds)和裂隙。用手指、拇指、手掌基部向下施压於窄小边缘或不规则的岩石。窄小边缘可用背向后倚式(Lieback)。找可用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之处就有机会休息。向下推    置手指、掌心、掌侧或掌跟於把手点,向下用力推(图9-12a);非常小的把手点可用大拇指向下推。    下攀时,一个把手点可做抓握把手点,越过此把手点后,再用向下推的点。下推点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点并用,例如用於反作用力与靠背式攀登法或烟囱式攀登法。一只手伸出去用肘部固定,在向下推的把手点上保持平衡,另一只手攀向下一个把手点。撑起式攀登法    撑起式攀登法(Mantel)是下推法的专门技巧,当高处没有把手点时,先低下身子,用手向下推,顺势把身体撑上去。    典型的撑起式攀登法(图9-13)将双手平放在与胸同高的岩石边缘,掌心向下,双手手指相对,手臂伸直撑起身体,脚先向上走几步或自踏足点跃起,较易撑起身体。然后将一只脚提到岩阶,再站起来。    但不是每一次都能用这种基本的撑起式攀登法,因为岩阶可能太高、太小或太陡。    若岩阶极窄,可用掌跟,手指向下。岩阶若高过头,先把它当成抓握点,身体移上去后再转换成下推点。若岩阶放不下双手,则用单手撑起,另一只手利用任何可用的把手点或靠在岩壁平衡。别忘了留位置容纳脚。    撑起式忌用膝盖,因为如此很难再站起来,尤其上方岩面陡峭或遇有悬岩时。有时撑起中途能伸手到把手点,帮助站起来。反作用力攀登法    本章叙述之技巧多提及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攀登法(Counterforce)指的是利用两股方向相反的力量来固定攀登者的位置。例如,双手伸入垂直裂隙中,两手张开往两侧拉(图9-14a),制造向外推的力量。或在相距宽阔约两把手点向上推,制造向上的推力(图9-14b),或自锐利的岩棱向内推(图9-l4c)。倒拉把手法(Undercling)中,双手亦可与双脚产生反作用力。倒拉把手法    双手(手心朝上)倒拉住悬岩,身体后倾,双脚抵住岩板(图9-15),双手拉直,双脚撑住,制造反作用力。双手可同时倒拉,或一手倒拉,另一手抓握不同类的把手点。    倒拉把手法用途很广,例如,可自下方捏式把手点抓握片岩(Rock Flake)底部之边缘,爬上片岩再转换成倒拉把手式。大字式攀登法    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或Bridging)利用反作用力在岩面的雨点间提供攀登者支撑。无明显把手点时,只需用双脚或单手单脚朝反方向施力,即可攀上陡峭的岩壁。    大字式攀登法用於攀登烟囱型的裂隙和V型裂隙(Dihedral或称Open Book)。一脚抵住一面岩壁,另一脚或对侧的手抵住另一面岩壁(图9-16a)。也可利用大字式攀登法攀上陡峭的岩壁∶一只脚抵住微凸的岩面,另一只脚或手撑住另一边微凸的岩石,施以反作用力即可(图9-16b)。靠背式攀登法    靠背式攀登法(Lieback),这也是利用反作用力,双手拉、双脚推,交叉攀爬而上(图9-17)。此法用於攀登岩壁角落的裂隙、一侧岩缘较另一侧宽大突出的裂隙,或沿板状岩边缘攀登。双手抓住裂隙一侧,手臂拉直,身体向后靠往手臂处,双脚抵住对侧岩壁,然后向上移动。这项技巧很费力,动作宜迅速有效率。    手臂尽量拉直,以减轻肌肉之紧张。手脚之适当距离因地制宜,须多加练习才容易掌握。一般而言,双脚须够高才能维持足够之摩擦力,除非有合适的踏足点。然而脚提得越高,使用靠背式攀登法越费力。    靠背式攀登法有其他变化,可使用单一把手点配合其他把手点或踏足点,或利用单手单脚靠背式攀登,对侧之手脚抓握岩面上的抓握点(固9-17b)    使用靠背式攀登法时,身体有时会左右摇晃或突然张开而失衡坠落(图9-18),因此最靠近岩面的脚勿过度施力。调整平衡    调整平衡(Counterbalance)又称平衡控制(Flagging),并非特定之攀岩技巧,而是一项攀岩原则--平均分配身体之重量以保持平衡。    调整平衡意即选择最能平衡身体的把手点或踏足点;也意指无把手点或踏足点时,将手或脚摆在特定位置,以保持身体平衡。    臀部和肩膀亦可调整平衡。平衡控制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你触及较远的把手点 (图9-19)远距雕的把手点    下一个把手点距离很远或根本触不到时,怎么办?    攀登者可施展下列数招加以破解∶第一,善用下列诀窍: 起脚尖;全力延伸身体,伸入岩隙;一脚调整平衡使另一脚完全站起来;踩在岩坡上踏足点的那只脚提高一点;单脚移向下一个把手点那一侧。其他诀窍尚包括:脚移至踏足点边缘以便横渡;臀部和身体向后或向侧倚,加长伸手之距离;利用把手点向下推,使另一只更向上伸。有时用鞋沿站立可拉长伸手之距离,使身体侧向墙壁。切记,与站立的脚对侧的手能伸得最长。    另一个办法是利用窄小的中继踏足点做为“跳板”,快速移至下一个良好的踏足点。最后一个办法是在失去平衡或抓握前突进或快速跨步(Dynamic Move)。在快速跨步的“死点” (Dead Point)抓住下一个较高的把手点。死点为动作曲线之最高点,当时身体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呈无重状态,然后开始下坠。在该点做动作最有效率。    快速跨步若是失败则显现出潜在之危险——身体失去控制而坠落。经过仔细盘算并有承担失败的心理准备后,才能采用这个办法。事先检查确保点是否稳固,切不可导致攀登者撞及岩阶或地面而受伤。唯有杰出的攀登者才可使用快速跨步法,新手切勿尝试。在小踏足点上换脚或换手    换手或换脚的方式有好几种。    换脚需要一个较理想的狭窄岩阶供离开原踏足点的脚暂时踩踏,然后单脚跳换脚。也可单脚移至踏足点边缘,挪出些许空间容纳另一只脚并立。还有一个技巧是举步交叉移动法,一脚自另一脚后交叉,踩上踏足点之远侧(图9-20)    换手和换脚需要中继动作。攀登者可用双手抓握把手点,如果抓握的位置不够,可以举起把手点上的一根指头,以另一只手的一根指头递补其位置,一次一根指头地完成换手动作。
简体版《登山圣经》之四:攀登雪坡

攀登雪坡(摘自329-334页)    在雪坡上爬上爬下需要一套特殊的技巧,而且技巧要随雪坡的坚硬及陡缓程度而异(相关的冰爪穿法和踢冰步技巧见第十五章“攀冰”。)平衡攀登    和攀岩的情形一样,在雪地上行进时保持平衡,要比仅仅扶住某样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冰镐或雪地)以防跌倒更安全、更有效率,同时也比较不累。攀登雪坡的人会变换各种平衡姿势,以避免处于某种不平衡的姿势过久。    之字型(斜行)上坡时,最稳的姿势是内脚(朝山上的那只脚)踩在外脚(朝山下的脚)的前上方,这时你的外脚要完全打直,以期多利用骨骼而将肌肉的用力减至最低。这种姿势下,拖曳于后的那只外脚承担了你身体大部分的重量。你朝山上的那只手要一直紧抓住冰镐。    斜行上坡可分为两个步骤∶从某个平衡姿势转换为不平衡的姿势,然后又回到平衡姿势来(图l3-17)。先从平衡的姿势起步,把冰镐插入前上方的雪地里,往上走两步之后,再重新插入冰镐;第一步是把外脚(朝山下的脚)跨到内脚(朝山上的脚)前面,这会使得登山者的身体失去平衡,第二步是把在后的内脚跨到外脚前面,重新取得平衡。要把你的重量放在双足上,尽量不要倾向雪坡。    如果你是沿著下滑线笔直往上爬而不是斜行前进,就无所谓上山、下山脚或上山、下山手之分。因此,你不妨用你觉得握起来比较舒服的那只手拿冰镐,然后以一种步步为营的规律步伐往上爬。无论你行进的方向如何,每一步踏出之前都要把冰镐插紧,以得到自我确保的保障。休息步    长时间攀登一望无际的雪坡,会让你心生毫无进展的挫折感。这里既没有什么地标可以衡量你的进展,距离感也不再真实。登山新手会试著采用冲一阵、喘一阵的步法,希望能尽快抵达目的地。然而,找出一种你能够维持长时间的步调,而后确实维持著这种步调前行,才是攻顶唯一的方法。    这时的对策就是休息步,一种保持体力的技巧,而藉由这种技巧,你得以按部就班地前进(参阅第五章“山野健行”)。无论何时,只要你的肺部或双腿需要一点喘息机会,就可采用休息步。海拔较低时,通常是双腿的肌肉需要休息;海拔高处,则是肺部需要喘息。    我们不妨将休息步重新温习一遍∶一双脚抬起后,正待踩下一步之前,就是休息时刻。把全身的重量放在后脚,让此时未受更的前脚肌肉放松。每回休息时段内,承受重量的后脚务必打直(膝盖锁紧),这样才能利用你的骨骼而非肌肉去承受体重的负担你的攀爬步调颇为缓慢,因为每踏一步就要停一下,同时要随著脚步顺序调节呼吸。不过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要刻意而用力地做深呼吸。踢踏步    踢踏步(StepKicking)是樊登雪坡的一个基本披巧。藉由这种方法,你可以在消耗最少体力、采取最稳步法的情况下,开出一条往上的路径。当落雪够多,不必借助冰爪或碎步就能保证安全峙,你只需要这种技巧站稳脚步就行了。    在雪地里踢出步阶,最有效的踢法就是挥出一双腿,让它以自己的重量和重心制造出所需的冲系,肌肉几乎不必出任何力量。踢踏步在软雪坡上效果良好,不过如果是较坚硬的雪坡,你就得花较多的力气,而且步阶往往较小,也比较不稳。    步阶是否坚稳该如何定义呢?这要看登山者的技巧、力量以及风势、高度、背包重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异,一般登山者的步阶在直线登山时能够容纳脚掌,或是斜行上山时至少深达靴子的一半或许就已足够。平面踢入坡地或是稍微往内弯进坡地的步阶比较稳固。而步阶的空闲愈小,就愈需要往内弯。    踢出步阶时,不要忘记其他人的存在,如果你的步伐很平均而且相当密集,他们可以很平稳地跟著你的脚步走,要顾及将就那些脚没有你长的队友。    跟在领队后面的队友也可利用同样的挥腿动作,边爬边把步阶弄得更稳。随后的队友的脚一定与踢进步阶里,因为光是踏在现成的步阶上不可能让脚稳住。如果是紧密的雪坡,你要踢得低一点,同时用大脚趾钻进雪里把步阶变深。不过,在很软的雪坡上,从上往下用脚跟踢通常比较容易,这样可清除边缘的雪,有助于把步阶弄得更坚稳。    大夥儿在登山时要排成一纵列,这是攀登雪坡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是前导,你会比其他人辛苦得多,而为了选择最佳路线并且避免让团体发生意外事故,你的考虑也必须比别人周密。人家应该轮流带队,以免任何人精疲力竭。轮换的时候,原来的前导应该让到一旁,然后在队伍尾巴处接上去。上山的方向    你可以直线攀登雪坡,也可以斜行迂回上坡;赶时间时,通常就要采取直线上山。    就长程雪坡来说,速度是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面对恶劣天候、雪崩或落石的危险、恶劣的野营状况、龈险的下坡路时,除了快速而直线往上爬之外,你别无选择。    如果时间允许,大部分的登山者都会选择斜行上山,在坡度中等的雪坡上以之字形蜿 前进。他们认为,直线上山虽然步数较少但较陡峻,而以较和缓的角度往上爬脚步比较不费力,而且最后还是能到达同样的海拔高度。这个论点是否正确,或许要看雪地的情况而定。如果雪地适于踢踏步,斜行上坡的每步路所省下的体力的确可以用来踏出更多的步阶。可是如果情况勉强,很多登山者会认为斜行上山更为因难,因为在坚硬雪地里踢出小步和横向的步阶是很费力的。冰镐技巧∶直线上坡    在雪坡上直线前进,踢踏步是你运用双腿的基本技巧。至于冰镐技巧,则要看雪坡情况和陡峭程度而异。    持杖姿势∶如果雪坡的角度低缓或是中等(最陡处人约30或35度角),要以持杖姿势来利用冰镐,也就是单手握住冰镐的头部来平衡自己(图13-l8)。即使雪坡愈来愈陡,你依然可以利用扶杖姿势,只要你觉得稳固就好。在踏出每一步之前把冰镐牢牢插入,就是自我确保技巧。    双手把持姿势∶当雪坡愈行愈陡,登山者可以将冰镐转换为以双手握紧冰镐的姿势,这种姿势对于大于45度角的雪坡来说比较安全(图13-19)。在继续前行之前,先以双下把冰镐插人雪中,越深越好,然后继续以双手抓住冰镐的头部,或是一只手抓住头部,一只手握住镐柄。这种姿势在坡度较陡的软雪地里尤其好用。    水平姿势∶这种技巧适用于较陡、较硬·但是表面有一层软雪覆盖的雪坡。以双手握住冰镐,其中一双手以自我止滑握法握住头部,另一只手握住镐柄靠尾端的部分。把冰镐以水平方向用力敲进你前上方的雪地,鹤嘴朝下,握柄和你的身体呈垂直角度(图13-20)。这种姿势可使冰镐的鹤嘴深植于底部的硬雪中,同时使握柄在较软的表面雪层上得到著力点。(无论你用的是哪一种冰镐技巧,上坡时别忘了利用休息步)。冰镐技巧∶斜行上山    如果是之字形的路径,当你沿著斜坡踢出步阶时,要记得保持半衡(图l3-17是斜行上山时的动作顺序)。坡度低于40到45度时,以持杖姿势利用冰镐通常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坡度愈来愈陡,这个姿势就会显得狼狈笨拙,这时就该换成斜跨身体的姿势了。    斜跨身体姿势∶冰镐和坡度垂直,一只手抓住冰镐头部,另一只手抓住已经深植在雪地里的握柄(图13-21)。这时冰镐是斜跨在你身体的前方(鹤嘴绝对不能朝向你的身体)。你加诸冰镐的重量,大部分由握柄所承受,握住冰镐头部的那只手只是为了稳住冰镐。接著以持杖姿势同样的方法移动双脚住上爬。    斜向上坡往表示你必须蜿 前进,也就是变换方向,而无论你以持杖姿势还是双手把持姿势利用冰镐,都需要遵照特别的脚步顺序才能在之字形路径上安全地变换方向(图13-22)。    先从一个平衡姿势开始,内侧(朝山上的脚)这时在外脚(朝山下的脚)的前上方。用力把冰镐直直插入雪地,插入的位置要尽量在你的直前方。当你把外脚移向前时,两手要抓紧冰镐的头部,因为这时你的姿势是不平衡的,当你换成面对雪坡的姿势,也就是把内脚移向新的行进方向,使得双脚变成外八字型时,双手还是要一直抓住冰镐头部(如果你觉得你的外八字脚在陡坡上无法站稳,不妨直接在坡上踢出步阶)。最后,身体转向新的行进方向,使得你又回复平衡,这时新的上山脚已经踏在前上方了。如果你现在是持杖姿势,抓住冰镐头的手已经换成新的上山手;如果是双手把持姿势,握住冰镐头部和握柄的手也已经互换。横切    长时间的水平横走,在高度上既不进亦不退,实在谈不上有任何乐趣。如果是坡度低缓或中等的软雪地,“侧走”的效果还可以·虽然不比斜行路径来得舒服或有效率。而如果要在更硬、更陡的雪地上横切,你可以面对雪坡,直接用力朝前踢步,以踢出更坚稳的步阶来。不过,最好一开始就避免水平横切。
简体版《登山圣经》之五:雪坡下山

雪坡下山(摘自335-340页)    要知道一个人攀登雪山的技巧是否高明,看他下山时是否有效率、有信心就是指标之一,很多原本干练大胆的登山者一想到要爬下陡峻的雪谷就胆寒,为什么?因为眼前空旷无际,也因为在陡峭的雪坡上,冰镐必须插得很低才爬得下去,而这种姿势和冰镐握法不似上山时那么令登山者安心。其实只要你熟练几个下山技巧,就可以减低你对下山的忐忑不安∶踏跟步    你在下山时和上山没有两样,该用何种技巧都要取决于雪地的软硬度和角度,如果是坡度低缓的软雪地,只要脸部朝外走下去就可以了;而如果雪地较硬、较陡,不妨利用踏跟步(Plung-Stepping)(图13-23)。    踏跟步是一种充满信心的大胆步伐。脸朝外,倒步毅然往雪坡外踏出,稳稳以脚跟著地,腿要打直,把重量稳稳地换到新的位置,出脚时绝不能畏畏缩缩。尽量不要把你的背往雪坡上靠,以免不留神撞到,或是促不及防来个意外滑落。做出踏跟步时只用脚跟者力就能够站稳,不过如果脚步踏得太浅,大部分的登山者都会觉得很不稳靠。    做踏跟步时,膝盖不要打直,要稍微屈膝才能保持平衡。至于弯曲的程度则要看坡度陡缓(坡度越陡,膝盖弯度越大)以及雪面坚硬程度(雪地越硬,弯度越大)而定。双膝弯曲之外,身体前倾也有助于平衡。大胆踏出时你的脚步会踩得很深,所以要当心极软的雪地,以免你在踏出下一步时,适才猛往前踩的那只脚,深陷在雪里拔不出来而受伤。    登山者在做踏跟步时,要以单手握住冰镐(滑落止滑或自我确保握法都可以),这时冰镐的鹤嘴要靠近地面,身体前倾,准备插入雪里。你可以把另一双手臂张开或动来动去以保持平衡。有些登山者则以双手握住冰镐做出完全的滑落制动姿势—一双手抓住冰镐头部,另一只手握住镐柄尾端附近——不过这样双臂比较难以做出大动作来保持平衡。    有些地方,例如较硬或较陡的雪坡上,做这种踏跟步感觉上并不安全。这时身体就必须做出滑落确保动作,在每一步踏出之前把冰镐尽量往低处插入雪中,以一种类似蹲伏的变通式踏跟步移动双脚前行(图13-24)。滑降    滑降(Glissading)是登山的额外乐趣之一,这是步行登山者在雪坡下山时最快、最容易、也最令人开心的方法,它是走路或踏跟步之外的另一选择,适用于你能够掌握速度的雪地上。滑降有三种主要方法,该用那一种端视雪坡的软硬和陡缓、下坡尽头处足否安全、你的滑降技巧是否高明而定。    在滑降之前,先决定要不要用冰镐的腕带。如果你决定用腕称,你冒的风险就是冰镐因碰撞而从你手中滑走时,会乱飞乱挥而使你受伤。而如果决定不用腕称,你的风险就是有可能失去冰镐。不管用不用腕称,最重要的是把你的冰镐掌握好。坐式滑降:(图13-25a)    是最容易学的一种,适用于如果你用站式滑降就会陷入雪中的软雪地。在滑降之前先把冰爪脱掉,因为冰爪的齿钉会钩住雪地而把你绊倒,如果你穿上尼龙制的雨裤,你会滑得最顺溜、最乾爽。所谓坐式滑降,只要坐在雪地上往下滑,同时以自我止滑握法抓住冰镐就行了。标准的姿势是坐姿直挺,双膝弯曲,靴底贴著雪地的表面。然而,要在很软的雪地里起滑并保持重心,把双腿伸出去会有帮助,这样可使你的体重分摊到较大的面积。    接著沿著你一侧的雪地滑动冰镐握柄,就像划桨一样。双手都要握在冰镐上。注意掌握;在柄尖上施加压力有助于减低速度,同时可使你的身体不致头重脚经滚下山去。双膝弯曲、双脚平放的标准姿势也可以减低速度。这种姿势在令人不舒服的状况下最有用,例如雪地结了冰或冻得坚硬,有冰凹槽或小雪杯,布满“岩石或灌木丛。这种姿势比你把双腿在前方直伸出去更稳也更易于掌握,同时可让你臀部的磨损减至最低。    如果你要停下来,可利用冰镐的柄尖把速度放慢,然后用力把脚跟顶到雪地里——不能在高速下滑时候做,否则后果就是一个倒栽葱,如果要紧急煞车,只要把身体朝柄尖相反的一侧转过去,做出滑落制动动作即可(滑落制动技巧会在本章下一节中讨论)。    坐式滑降时要转弯简直是不可能。把柄尖当做划桨使用,同时借助身体的扭动,顶多只能改变几度的方向。碰到障碍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停下来,从一旁走到不会直接滑到障碍物的地方,然后再度起滑。站式滑降∶    如果你知道正确方法并且处于适常的情况,站式滑降(图13-25b)是最好的方式。这种姿势最易于操控,可以最早看到路途上的危险,衣服也不至于沾湿和磨损。站式滑降在表层覆盖软雪的坚硬雪坡上效果最好。雪地越软,坡度就需要越陡才能保持速度。你在坚硬雪坡上也可以做站式滑降,但这些雪坡通常必须角度较缓和且雪坡尽头要很安全。如果雪地够硬而且坡度极缓,不妨用溜冰方式。    正确的站式滑降和滑雪下山技巧非常类似∶双腿半蹲、膝盖弩曲、两只手臂往外张开。双脚可以并拢也可以分开,视稳定的需要而定,一只脚稍前不但更稳,也可防止身体头重脚轻往下栽落。把双脚并得更紧,身体前倾超过双脚位置,可以增加速度。至于减速或停下,则有好几种方法∶站起身子,脚跟用力踩地;双脚转往旁侧慢慢以边缘停下;身子蹲伏下来,用力拖压冰镐的柄尖,一如蹲式的滑降技巧(介绍于后),或是做一个类似滑雪时的转身动作,也就是把双肩、上半身、双膝朝著翻转的方向扭过去,膝盖和脚踝也都以同方向扭转,使得双脚的重量落在靴子的边缘上。    过渡地带,也就是雪地结构变化的地区,有很多陷阱,如果你碰到较软、滑降得较慢的雪坡,你的头和身体会突然超越你的双腿,这时候要赶紧伸出一只脚前踏以求平衡。如果你碰到的是较硬、滑降得较快的雪坡或是表层下面有冰,身体要向前多倾些以防滑倒。以一般的制动和横渡技巧控制。半蹲式滑降∶(图13-25c)    除了登山者的冰镐要在身体一-侧以自我止滑握法抓住,身体往后坐,用力拖著雪地里的柄尖外,其余都和站式滑降颇相类似。这种姿势比站式滑降速度慢,也比较容易学,同时由于有三个触点,所以比较稳。不过,转弯时以及以侧边控制速度都比较困难。    和登山殊无二致,滑降要有效率,也需要平顺地将好几种技巧混和运用。特别是站式滑降技巧不熟练的人,往往会利用混和式∶转换成踏跟步来控制速度;不做类似滑雪的转身动作,而是踏到新的行进方向,在坡度渐缓时用溜冰的方式来维持重心。    滑降可能造成重大意外。不要在有雪檐的地形上滑降,只能在下坡尽头安全而且距离够近的地方施展,这样即使你的滑降在到达尽头之前失了控,你也不会受伤。除非你能够将整个滑道一览无遗,否则领头带队滑降的人务必非常小心,要时时停下来观看前面的地形。如果你在高速时失控,而且又无法做出自我制动,这时候的风险最大,而这种情况最可能发生在最适于滑降的雪坡,也就是坚硬的雪坡上。你的速度和冰镐都得随时掌握好。    开始滑降之前要先调整装备,把冰爪和其他坚硬物件放进背包里收好。即使天气很暖也要把厚皮手套戴上,因为雪的温度很低又容易磨刮人,等到你把握住冰镐的手松开时,可能已经被雪冻得脱去一层皮了。    有时候在软雪地里,滑降的人会意外地把表层的雪带下一大块来,人就坐在上面一路下滑。这种雪块其实就是小型的雪崩,称为雪崩垫(Avalanche Cushions)。问题是你必须判斯这雪块到底是安全的坐垫呢?还是马上就要变成严重的雪崩?如果这个移动的雪块超过好几寸厚,自我制动是没有用的,因为冰镐无法插入它下面的云层。有时候冰镐的柄尖或许会钻入雪中而使得滑降的人速度减慢,不过可能还是无法止住滑势。除非你确定这块雪垫很安全,而且你掌握得了速度,否则就得脱离它∶身体滚向一侧,离开雪块的行进路径,然后做滑落制动。爬下山去    在陡峻的雪坡上,你或许会认为滑降或踏跟步都不够安全,这时你可以面对陡坡,背部朝外往下爬,直接朝著雪坡踢出步阶。这时要以双手握持姿势抓住冰镐,利用它来固定自己。滑落制动    雪地行进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些可防止滑倒或跌落的基本技巧,这和登山安全方面的考量大致没有两样。不过万一真的在雪地中滑倒,你一定得知道如何尽快把身体重新稳住。自我确保是你在雪地里的首要防范技巧,以免脚一滑就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滑落;而滑落制动则是万一滑落时,重拾稳住自己的首要措施。    有些登山者把滑落制动当成雪地安全的首要技术,对自我确保技巧并不重视。可是这两种技巧的目的是不同的,而对登山者来说,其实两者都很必要。在冰镐能够稳稳插入的地形上,自我确保往往就足以立刻止滑,可是当自我确保无效,使得你开始以失控的高速滑落雪坡时,你就得迅速地做出滑落制动。    如果你跌落的后果有可能是重伤或丧生,在把自己的安全只托付给滑落制动技巧之前,你一定要有良好的判断力。下面是一些你必须牢记在心的安全规范∶不要跌倒。利用本章前面所描述的适当雪中行进技巧以保持平衡——包括休息步和踢踏步,同时配合冰镐的插入。你可以在不同的雪地状况下,练习这些技巧以培养信心。永远要留意雪坡尽头的地形。雪坡底部有没有悬崖?不远的尽头处有没有很多岩石?如果你看不出来,要做最坏的假设。如果尽头处很危险,不要依赖自我制动技巧。而如果你对于下坡的自我确保技巧不似你在上坡时那么有口信,可以安排装置确保点的确保技术,或是掉头另寻路径。在雪中登山要携带适当配备来保护自己,例如尖钩和阻雪板。要留意坡上的雪地情况和坡度。如果雪变硬了或是结了冰,必要时要套上冰爪,把冰敲碎做步阶。时时要考虑足否需要防护措施;在又硬又陡的雪坡上做滑落制动不太可能有效。对于登山夥伴的整体情况和登山能力要保持警觉。如果是日近黑夜,登山者由于筋疲力尽,对跌倒的反应时间会大为减低。如果你必须在空旷的雪坡上停下来调整装备,例如穿上冰爪,要先把你的冰镐牢牢插入雪中绑紧,做成一个安全用的确保点。攀越陡坡时要戴手套。万一你跌倒了,手套不但可以防止摩擦,还可增加你握住冰镐,成功做出滑落制动的机会。如果你背著要过夜的背包,要格外小心。身上的沉重背包可能会造成失衡,使得你的滑势很难煞住。如果有必要做滑落制动,动作要大胆迅速,以免你重力加速到无法停止的地步。    姿势良好或许可满足视觉的美感,可是在即时行动的紧要关头,动作快比雅观更重要。    如果和你和绳队的夥伴在害坡上滑落,滑落制动技巧也可让你牢牢地在雪地里稳住,帮助你止住滑势。对于在冰川上行进的绳队来说,这种技巧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因为滑落制动可用来阻止其他队友跌入冰川裂隙里去(参阅第十四章“冰川行进与冰川裂隙救杂”。)    由于登山者个人的性命和其他队友的生命都可能系于滑落制动的技巧上,每位登山者务必熟练。要学会滑落制动技巧,你可以在渐陡的雪坡和坚硬雪地里练习,但尽头处要安全。练习的时候要把手腕的冰镐腕带除去,以减少冰镐不小心从手里松脱时,击中你的机率,同时要把冰镐的扁颐和握柄包住或盖住以免伤到自己。    力气大显然对滑落制动有帮助,不过运用得法比光靠肌肉的蛮力来得重要。你握住冰镐的方法是个重要考量,换句话说,要看你用的是滑落制动握法还是自我确保握法(参考图13-15)而定。如果你用的是自我确保握法,结果滑倒,一定要设法马上把冰镐转换为滑落制动握法∶抓住冰镐柄尖稍上方处的握柄,按著把手换成自我制动的握法,然后止滑。这个动作需要练习。如果你缺乏做这个动作的技巧或自信,那么就以滑落制动的握法抓住冰镐头部来做出自我确保滑落,这样会比较安全。有些登山者就是喜欢用滑落制动的握法。

简体版《登山圣经》之六:攀冰的技巧

攀冰的技巧(摘自430-435页)    攀冰是种令人振奋的活动,结合了时时变化的攀爬对象和对你身心都是挑战的寒冷环境。攀岩的人如果去从事攀冰,会发现这两种活动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登山者都是尽可能用双腿来支撑自己,从一个平衡点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另一个平衡点;都是预先计画好几步,“用眼睛”先攀爬一遍。攀冰一如攀岩,都要利用地层表面的特色,寻找凹槽、山壁、突出地形供手、脚抓稳站稳,找平坦的地方敲入冰用工具。当然,两者之间的相异点也是同样的惊人。攀冰的人必须借重手攀工具和冰爪,学会如何利用可能确保装置和可能并不稳固的防护装置。他们攀爬的对象不但整天都在变化,连整个季节都变化不已。不穿冰爪攀登    攀登高山的人常常会碰到一小段冰地或是冻结的雪地。不穿冰爪穿越这些路段需要边爬边平衡,从一个平衡姿势把身体重量转移到另一个平衡姿势。每次平衡时,你的内脚(即前脚)要踏在外脚(后脚)的前上方,而为了减少肌肉的用力,你的后腿要尽量打直,以使大部分的重量都放在后腿的骨骼上。把冰镐握在前手上,当身体和双腿都平衡后才能向前挥移,而你的双腿必须在冰镐往前移之后才能移动。你在攀爬的同时,要留意冰地表面有没有不平处以做为踏足点。砍冰阶    对最早期的高山攀登者来说,砍冰阶(Step-Cutting)是攀登陡峭冰面和坚硬雪地时,唯一可用的技巧。冰爪发明之后,登山者比较不需用到砍冰阶技术,但是这种需求并没有全然被消除。登山者依然可能在未携带冰爪的情况下碰到冰地,或是冰地只有一小段路,不值得花时间去穿冰爪。另外当冰爪断裂、登山者受了伤或经验不够时,都成为采用砍冰阶的原因。而即使你穿著冰爪,或许也愿意用冰镐砍出一个小步阶以使脚步更稳固,或是当做一个可以休息的小平台。光是砍出一个舒适的确保用平台,就足够成为你对这门技巧好好了解一番的理由。    利用冰镐的扁头砍出步阶的方法有两种。你可以以和地面几乎平行的动作挥砍一阵,做出一个步阶来(图15-10),或是以和冰面垂直的动作挖出一个有如小格洞的步阶。如果冰面较软,冰镐的鹤嘴在砍出步阶方面往往也有辅助之功:只要平顺一挥,切入雪面、冰面即可。砍步阶时,务必要把冰镐以腕带连接在手腕上,如此既有助于支撑出力的那只手,又可避免失手的时候把冰镐给丢了。    最常用的砍步阶技巧就是挥砍法,在和缓或稍有角度的斜坡上(最多30度角)上下挥动冰镐。如果你正在上山,先以平衡姿势站好,前手(朝山上的那只手)握住冰镐,以和前脚平行的方向将肩头挥离自己的身体(图15-11)。挥动冰镐时要从肩膀出力,用冰镐的扁头去砍冰,利用冰镐的重量做事。如果是较为坚硬的冰面,你就得用到较多的肌肉力量,或许还得双手并用。连续挥砍之后,把步阶上的冰清乾净∶从脚跟开始,直到脚趾处。用冰镐扁头把一堆堆的碎冰挖起铲掉,再用扁头和鹤嘴完成步阶。    一般的程序,是你以一个平衡姿势砍出两个步阶后,利用冰镐稳固自己,往上移动到另一个平衡姿势,再砍出两个步阶,就这么循环下去。冰镐绝对不要挥向自己的身体,因为有时一个不小心,冰镐的扁头可能会被冰面弹回来而打到你的腿。如果是和缓的斜坡,通常登山者会敲出一条斜斜的步阶,不过如果是坡度中等的斜坡,由于平衡较为困难,就要敲出两条平行的斜走步阶。小格洞的步阶适用于更陡的斜坡。    每条斜走的步阶路都要稍微往内弯,以免你的靴子滑掉。和缓的斜坡上,如果步阶只容得下你靴子的一小部分或许没什么关系,但是如果坡度较陡,步阶的空间就应该大得足以容纳你整只靴子。步阶的间距要便于你所有的队友利用。当你走完一连串斜走步阶准备改变方向时,要敲出一个容得下两只脚的地方让自己站稳,以做为转弯以及换手握冰镐之用。    对于很容易产生摩擦的坚硬冰面,先以平行动作把冰镐鹤嘴砍进冰内,以确定步阶的底部位置,以免用扁头砍步阶时破坏了踏足点。如果你在鹤嘴砍入冰面内后,用力将冰镐往外拉,鹤嘴不会卡在冰里,反而会把冰削下来。    攀爬陡峭的直壁要用小格洞的步阶,各步阶的间距大约是双肩的宽度,都要很容易就踏得到(图15-12)。这些步阶既要当做手攀点也要当做踏足点,因此每个步阶都要大得足够容纳前半部的靴子,并且要有个小凹口以利手攀(图15-13)。先挥砍出一个步阶,然后敲成你想要的深度,再用冰镐的扁头轻敲出一个凹口。    如果你下山时决定要砍步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砍出一条直直往下山走的阶梯式步阶(图15-14)。如果你想一次砍出两阶,先以平衡姿势站定,面部朝斜坡下望,在你站立处的紧下方连续砍出两个步阶,然后先踏出外脚(前面朝下的那只脚),再踏出内脚(后面的那只脚)。如果决定一次砍一阶,依然要以平衡姿势站定,先砍出外脚(朝下的那只脚)的步阶,往下踏出之后,按著砍内脚(后面的那只脚)的步阶,再踏出内脚。(登山者或许宁愿用绳索下山法悬吊下冰坡,而不用砍步阶的方式。)    在滑溜溜的冰面上砍步阶,既劳累又困难,而且往往是在高旷的地方,因此你的身体通常需要以确保技术做好防护。紧急时刻运用砍步阶的技巧可能救你一命,而具备这种技巧的唯一方法就是常常花时间练习。穿著冰爪攀登    攀冰的人通常会利用到两种基本技巧,视斜度的陡缓程度、冰面状况、技术能力以及自己信心高低而定。这两种技巧分别是法式技巧和德式技巧,而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但,现代的攀冰爱好者必须融合两种。换言之,在变化多端的高山环境中进行攀冰,法式、德式技巧你都必须熟习。法式技巧(脚掌著地)    在攀登和缓到陡峭的冰地或坚硬雪地时,最简单也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法式技巧——如果你真的学会的话。良好的法式技巧不但需要平衡感、韵律感,同时在冰爪和冰镐的运用上要很有信心。德式技巧(前爪攀登)    这种前爪攀登的技巧是由德国人和奥地利人针对攀爬阿尔卑斯山脉东侧较为坚硬的雪地和冰壁而发明的。有经验的攀冰好手能够藉由它登上最陡峻、最艰险的冰峰,而即使是一般的登山者,也可以利用这种技巧,很快就克服法式技巧很难或无法克服的路段。前爪攀登的动作和繁复的脚掌著地步法相反,简单明了而不复杂。它很像直攀雪坡的砍步步法,不过不是用你的靴子去踢进雪里,而是用冰爪的前爪踢入冰面,然后直接靠它站在上面。良好的前爪攀登动作和法式技巧一样,不但需要平衡感和韵律感,而且要把身体的重量放在冰爪上。而无论是将冰爪尖踢入冰地、装置工具、或是在冰面上攀爬,动作的敏捷都是很重要的。现代技巧    现代的冰爪技巧是由法式技巧和德式技巧演进而来。和攀岩一样,你在攀登冰面时踏出的步伐必须敏捷而决断,这样才能维持平衡,减少疲劳。冰爪著地的步法通常适用于角度较低的斜坡以及容易踏入的地面,前爪的步法则在陡于45度角的坡度,以及非常坚硬的冰地上最为常用。事实上,大部分的登山者,都是将这两种技巧融合运用,有人称做美式技巧。无论采用哪一种,最重要的就是在利用冰爪的时候要明快。在低缓或中度斜坡上练习,有助于培养你的技巧、信心,并且让你在更陡峭斜坡上的动作更敏捷。    无论采用德式技巧还是法式技巧,技术高超的攀冰者会和高明的攀岩者在攀登艰险岩块时一样,动作审慎周密。把冰爪的前爪踢入冰面时,务必要谨慎小心,身体重量从一脚换到另一脚时要明快、平顺。胆子大是高明冰爪技巧的必要条件,你目前置身何处且不去管它,心神要完全集中在爬上去的动作。不过,大胆并不是盲目的蛮勇;它是经由时间和热诚而产生的,是在冰搭上、冻结溪谷的冰峰上,多次练习后所培养出来的信心和技巧,同时随著练习路段与困难度的增加而更趋成熟。
简体版《登山圣经》之七:远征

大神点评2

太长了,吃不消看,先坐下沙发
老爸 2012-4-11 18:14:25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0

粉丝1

帖子12

发布主题
骑友网公众号
骑友网今日头条
骑友网服务号
骑友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