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获得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形容自行车在中国的境遇,一点都不为过。30年前,自行车是国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片自行车海洋的壮观景象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那时候,有辆自行车,感觉哪都能去了。而30年后的今天,马路宽了,自行车道画上了,骑车的人却少了,胆子也小了。小汽车的“步步紧逼”,让自行车一族陷入尴尬境地,甚至不得不冲入汽车的洪流“贴身肉搏”,时常上演惊险一幕。绿色出行,安全出行,不是大家不响应,而是响应起来有困难。为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相关人士,探讨自行车王国面临的困惑和危险,呼吁给自行车和汽车同等待遇。
骑车出行的悲催经历
26年前,马中超每天骑着他那辆“永久”牌28自行车,从北京西城区甘家口,到东城区王府井,穿城10公里去上班。他是现任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这辆“坐骑”陪伴了他很多年。“那时候,满大街都是自行车。在长安街路口,绿灯放行的一瞬间,成百上千辆自行车组成一条洪流涌过,铃声响成一片,那场面,太壮观了!”回想起当年“自行车王国”的风光景象,马中超感慨万千。
但是,如今骑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仅以北京为例,据统计,2010年自行车对交通的贡献率仅为16.7%,连上世纪80年代的1/4都不到。占用自行车道,空气质量差,自行车无处停放等,都让骑车人陷入尴尬甚至危险的境地。前不久,生活在北京的张小姐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她骑车出行的悲催经历:
从家到单位的路上,车多、人多、红绿灯多,自行车道却很少,没有路权的我还要跟汽车“一争短长”。不仅如此,两轮的电动摩托车、三轮的残疾人专用车,无论哪一个咆哮着从身边开过,都会让我心头一惊。好不容易有了自行车道,可我只能看着地上的自行车图标叹气。因为,自行车道上停满了汽车,俨然一个“停车场”。我只能在不足一米宽的汽车缝隙中艰难前行。
除了“无路可走”外,还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车辆突然右转或向右靠时,我的神经就会突然紧张一下,赶紧刹车。有的时候,右侧停好车的人,突然开门下车,更是一不小心就会撞上。
一路磕磕绊绊,骑到了一座立交桥下。眼看着直行是绿灯,却过不去。右转车一辆挨着一辆,有些还开得很急,骑车人要是没有点儿“稳准快”的本事,稍微犹豫一会儿,绿灯也就变成了红灯。
另外,大城市里的空气污染也让人闹心。我曾经听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他认识的一个老人从不抽烟,却怀疑因为长年在路边跑步而患上了肺癌。听说这事以后,我骑车就必戴口罩。虽然夏天戴口罩很闷,甚至觉得呼吸有点费劲,但我也要忍着。
张小姐的遭遇,十分典型地折射出自行车在当下中国的困境。有不少人想像张小姐一样,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但自行车出行的诸多不便甚至危险让他们望而却步。
骑车人被逼上机动车道
骑车人没有路权,自行车道被占甚至没有自行车道。大城市的道路交通设计理念,多是以方便汽车行驶为主,“汽车本位”的思想漠视了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地位,自行车道经常被占。另外,各种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立交桥也让骑车人十分不便。
骑车人无路可走,被“逼上”机动车道,机非混合行驶,十分危险。近年来,我国连续3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都超过1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专家分析,机非混行使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大提高。据媒体报道,2009年河北省唐山市机非混合道路发生事故156起,死亡94人,伤145人。
针对此问题,马中超理事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国自行车协会多年来一直在呼吁,“要给自行车以汽车同样的待遇”。城市在道路规划上应该设置和恢复自行车道,并保证自行车道的宽度、畅通性和连续性。在城市中心区域,要推行“自行车优先”的原则。
空气污染严重,增加骑车人患病风险。据了解,目前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2009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1/3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骑车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就是空气污染。骑车上班的人吸入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北京市心血管防治办公室主任姚崇华也指出,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配套设施不完善,丢车是常事儿。据了解,全国每年被盗自行车近400万辆。2007年河南省调查结果显示,40%的市民上一年丢过车,住宅区最易丢车,70%多的市民认为,相关部门没有联合整治和公安机关打击不力是偷盗自行车现象严重的原因。
近年来,汽车停车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自行车停车场却很少有人关心。北京缺乏存车设施,导致自行车乱放、乱停现象严重,占用人行道空间。很多居民把自行车放在楼道,影响邻居出行;还有人怕丢失,每天把自行车扛回家。
违章骑车事故多
在中国,“骑车难,难骑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2010年,李女士从美国回北京探亲,时隔多年,北京早已不是她记忆中那个街上没有多少人,大家悠闲地遛弯、骑车的城市。马路拓宽了不少,但机动车和自行车混在一起,密密麻麻地塞满了整个路面。李女士用“心惊肉跳”来形容她看到的北京骑车人。他们骑着一辆辆没有车灯,甚至没有铃铛的车,身上没有头盔、口罩等任何保护措施,飞快地穿行在机动车之间的缝隙中,她觉得“太可怕了,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回国第二天,她就严令禁止自己的孙子骑车上街。
35岁的赵继兰在北京开车已经3年,她告诉记者,每天上下班开车,最怕的就是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人。她觉得,与以前的骑车人相比,现在骑车的人好像根本不拿交通规则当回事,让开车的人常常气愤又无奈。“记得我小时候,骑自行车大家都贴着路边走,拐个弯还要伸手示意一下,绝对不会闯红灯。现在很多骑车人根本不看红绿灯,红灯亮了,机动车停下来,他们该走还照样走,好像交通灯就不是给他们设的。要说好多机动车把自行车道给占了,让他们不得不往大马路中间骑,这我可以理解,可有的地方明明自行车道没被占,他们照样往机动车道上骑,尤其是一些电动车,直接把自己当成机动车了。还有些人,骑着自行车干什么的都有,打电话的、拿雨伞的……过去我们严格规定骑自行车不许带人,现在根本没人管,我就亲眼见过一个男人,下雨天自行车后座带着女儿,一手打伞一手骑车,嗖地一下横穿马路。这样的人不为自己,难道也不为孩子的安全着想一下吗?”
在很多城市,交通状况混乱导致交管部门对机动车采取了贴罚单、安装摄像头等各种严格管理措施。然而,在家住天津的张力看来,交通混乱与自行车也有很大的关系,交管部门对此却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大街上自行车各种横穿和逆行,一到路口更是乱的不行,见缝就插针,很多骑车人的心态就是‘反正你也不敢撞我’,所以肆无忌惮地和机动车抢行。”据交管部门统计,全国各类交通事故中,自行车事故占一半以上,尤其近年来,与电动车相关的事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上海同济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行车在穿越道路时最容易发生事故,尤其是横向穿越或左转弯时穿越;而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闯红灯和突然转向。
针对自行车的管理问题,北京市交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警表示,以北京为例,目前管理力度很大,但收到的效果并不好。早几年北京市还专门有一个放置被扣自行车的地方,车多得不行了的时候,也没人认领,只好烧毁。交警在马路上拦截了违章自行车,骑车人常常以身上没钱为由拒绝处罚,急了就扔下自行车扬长而去。他认为,增加警力和处罚力度都不是改善自行车乱象的根本方法,最关键还是提高骑车人素质和安全意识。马中超告诉记者,对于自行车和骑车人,目前都有很多安全方面的规定。比如要求自行车车头有照明灯,车尾有反光设备,以满足夜间骑行安全的需要。对于骑车人,也规定了严禁驶入机动车道、骑车转向时要伸手示意、骑车前要先检查刹车、不能在道路中间骑车、不要数车并行、中雨以上的雨天不要骑行等。然而,记者发现,大街上很多自行车都达不到安全标准,也见不到针对骑车人明显的安全宣传标识,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骑自行车的20个理由
“不可否认,自行车出行的萎缩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马中超表示。目前,我们正逐渐面临着失去“自行车王国”称号的危险。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私家车发展的起步,中国人自行车代步的历史似乎过去了。”马中超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自行车还属于贵重家当,和手表、缝纫机并称“三大件”。到了1987年,中国以4000万辆的年产量成为世界自行车第一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自行车产量猛增。到了2000年,年产量达到5000万辆。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自行车出行比例的逐年下降。2011年,我国总共生产了8345万辆自行车,占世界产量的70%,其中仅有3000万辆卖给了中国老百姓,其余全部出口了。
马中超说,目前我国自行车保有量为4.5亿辆,平均不到3个人一辆车。而在1600万人口的丹麦,竟有1800万辆自行车。“所以说,虽然中国是自行车生产大国,但早已不是消费大国了。”但是,他指出,在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污染和交通拥堵日益加剧的城市,作为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还是应大力提倡骑自行车。
国外最新研究发现,选择骑自行车,主要有以下20种好处:
能让人睡得更香。起早骑车出发,在开始的短期内会令你觉得睡少了,但坚持下去,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看起来更年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经常骑行能增加皮肤对紫外线危害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皮肤衰老。但是,出门前也不要忘记抹防晒霜。
促进消化。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专家说,骑车运动的健身效果可以直达你的五脏六腑,有助于排便,还可刺激肠道肌肉的收缩,缓解腹胀等不适感觉,能防止患肠道癌。
令你更聪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发现,骑行有助于人体负责记忆的脑组织产生新的细胞,令你更聪明,并预防老年痴呆症。
改善性生活。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50岁以上的人每周骑行3小时,其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那些不运动的人低30%。
此外,骑车的好处还包括环保低碳、在拥挤的道路上占得先机、增强免疫力、对腹中胎儿有益、降低患心脏病危险、变得更积极主动、减少一半的患癌可能、增加身体灵敏度、增加肺活量、烧掉更多的脂肪、取代生活不良习惯、增强幸福感、结交更多朋友、缓解抑郁、消除疲倦等。
马中超建议,各部门应各尽其职,为自行车出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据北京交管部门的统计,2010年,人们利用汽车出行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44%的出行都在5公里以下。马中超说:“这正是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最佳距离。”为了缓解城市拥堵,倡导绿色生活,近年来各地的自行车公共租赁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从车站到单位的“最后1公里接驳”,公用自行车最能解决问题。据了解,6月16日,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启动试运营,首批试点的2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到2015年,北京市将建成约1000个租车服务站点,公共自行车总数达到5万辆。马中超建议,在自行车租赁事业上,政府要继续在设备、资金上多投入,增加数量和网点密度,真正起到方便、快捷的目的。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畅通无阻的专用自行车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骑行在蓝天白云下,不再只是自行车一族的“梦想”。▲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形容自行车在中国的境遇,一点都不为过。30年前,自行车是国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那片自行车海洋的壮观景象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老一辈人的脑海中。那时候,有辆自行车,感觉哪都能去了。而30年后的今天,马路宽了,自行车道画上了,骑车的人却少了,胆子也小了。小汽车的“步步紧逼”,让自行车一族陷入尴尬境地,甚至不得不冲入汽车的洪流“贴身肉搏”,时常上演惊险一幕。绿色出行,安全出行,不是大家不响应,而是响应起来有困难。为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相关人士,探讨自行车王国面临的困惑和危险,呼吁给自行车和汽车同等待遇。
骑车出行的悲催经历
26年前,马中超每天骑着他那辆“永久”牌28自行车,从北京西城区甘家口,到东城区王府井,穿城10公里去上班。他是现任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这辆“坐骑”陪伴了他很多年。“那时候,满大街都是自行车。在长安街路口,绿灯放行的一瞬间,成百上千辆自行车组成一条洪流涌过,铃声响成一片,那场面,太壮观了!”回想起当年“自行车王国”的风光景象,马中超感慨万千。
但是,如今骑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少。仅以北京为例,据统计,2010年自行车对交通的贡献率仅为16.7%,连上世纪80年代的1/4都不到。占用自行车道,空气质量差,自行车无处停放等,都让骑车人陷入尴尬甚至危险的境地。前不久,生活在北京的张小姐向《生命时报》记者讲述了她骑车出行的悲催经历:
从家到单位的路上,车多、人多、红绿灯多,自行车道却很少,没有路权的我还要跟汽车“一争短长”。不仅如此,两轮的电动摩托车、三轮的残疾人专用车,无论哪一个咆哮着从身边开过,都会让我心头一惊。好不容易有了自行车道,可我只能看着地上的自行车图标叹气。因为,自行车道上停满了汽车,俨然一个“停车场”。我只能在不足一米宽的汽车缝隙中艰难前行。
除了“无路可走”外,还有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车辆突然右转或向右靠时,我的神经就会突然紧张一下,赶紧刹车。有的时候,右侧停好车的人,突然开门下车,更是一不小心就会撞上。
一路磕磕绊绊,骑到了一座立交桥下。眼看着直行是绿灯,却过不去。右转车一辆挨着一辆,有些还开得很急,骑车人要是没有点儿“稳准快”的本事,稍微犹豫一会儿,绿灯也就变成了红灯。
另外,大城市里的空气污染也让人闹心。我曾经听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他认识的一个老人从不抽烟,却怀疑因为长年在路边跑步而患上了肺癌。听说这事以后,我骑车就必戴口罩。虽然夏天戴口罩很闷,甚至觉得呼吸有点费劲,但我也要忍着。
张小姐的遭遇,十分典型地折射出自行车在当下中国的困境。有不少人想像张小姐一样,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但自行车出行的诸多不便甚至危险让他们望而却步。
骑车人被逼上机动车道
骑车人没有路权,自行车道被占甚至没有自行车道。大城市的道路交通设计理念,多是以方便汽车行驶为主,“汽车本位”的思想漠视了自行车交通的合理地位,自行车道经常被占。另外,各种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立交桥也让骑车人十分不便。
骑车人无路可走,被“逼上”机动车道,机非混合行驶,十分危险。近年来,我国连续3年死于道路交通事故的人数都超过1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00人。专家分析,机非混行使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大提高。据媒体报道,2009年河北省唐山市机非混合道路发生事故156起,死亡94人,伤145人。
针对此问题,马中超理事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中国自行车协会多年来一直在呼吁,“要给自行车以汽车同样的待遇”。城市在道路规划上应该设置和恢复自行车道,并保证自行车道的宽度、畅通性和连续性。在城市中心区域,要推行“自行车优先”的原则。
空气污染严重,增加骑车人患病风险。据了解,目前全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2009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1/3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骑车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就是空气污染。骑车上班的人吸入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北京市心血管防治办公室主任姚崇华也指出,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配套设施不完善,丢车是常事儿。据了解,全国每年被盗自行车近400万辆。2007年河南省调查结果显示,40%的市民上一年丢过车,住宅区最易丢车,70%多的市民认为,相关部门没有联合整治和公安机关打击不力是偷盗自行车现象严重的原因。
近年来,汽车停车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自行车停车场却很少有人关心。北京缺乏存车设施,导致自行车乱放、乱停现象严重,占用人行道空间。很多居民把自行车放在楼道,影响邻居出行;还有人怕丢失,每天把自行车扛回家。
违章骑车事故多
在中国,“骑车难,难骑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2010年,李女士从美国回北京探亲,时隔多年,北京早已不是她记忆中那个街上没有多少人,大家悠闲地遛弯、骑车的城市。马路拓宽了不少,但机动车和自行车混在一起,密密麻麻地塞满了整个路面。李女士用“心惊肉跳”来形容她看到的北京骑车人。他们骑着一辆辆没有车灯,甚至没有铃铛的车,身上没有头盔、口罩等任何保护措施,飞快地穿行在机动车之间的缝隙中,她觉得“太可怕了,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回国第二天,她就严令禁止自己的孙子骑车上街。
35岁的赵继兰在北京开车已经3年,她告诉记者,每天上下班开车,最怕的就是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人。她觉得,与以前的骑车人相比,现在骑车的人好像根本不拿交通规则当回事,让开车的人常常气愤又无奈。“记得我小时候,骑自行车大家都贴着路边走,拐个弯还要伸手示意一下,绝对不会闯红灯。现在很多骑车人根本不看红绿灯,红灯亮了,机动车停下来,他们该走还照样走,好像交通灯就不是给他们设的。要说好多机动车把自行车道给占了,让他们不得不往大马路中间骑,这我可以理解,可有的地方明明自行车道没被占,他们照样往机动车道上骑,尤其是一些电动车,直接把自己当成机动车了。还有些人,骑着自行车干什么的都有,打电话的、拿雨伞的……过去我们严格规定骑自行车不许带人,现在根本没人管,我就亲眼见过一个男人,下雨天自行车后座带着女儿,一手打伞一手骑车,嗖地一下横穿马路。这样的人不为自己,难道也不为孩子的安全着想一下吗?”
在很多城市,交通状况混乱导致交管部门对机动车采取了贴罚单、安装摄像头等各种严格管理措施。然而,在家住天津的张力看来,交通混乱与自行车也有很大的关系,交管部门对此却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大街上自行车各种横穿和逆行,一到路口更是乱的不行,见缝就插针,很多骑车人的心态就是‘反正你也不敢撞我’,所以肆无忌惮地和机动车抢行。”据交管部门统计,全国各类交通事故中,自行车事故占一半以上,尤其近年来,与电动车相关的事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上海同济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自行车在穿越道路时最容易发生事故,尤其是横向穿越或左转弯时穿越;而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闯红灯和突然转向。
针对自行车的管理问题,北京市交管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警表示,以北京为例,目前管理力度很大,但收到的效果并不好。早几年北京市还专门有一个放置被扣自行车的地方,车多得不行了的时候,也没人认领,只好烧毁。交警在马路上拦截了违章自行车,骑车人常常以身上没钱为由拒绝处罚,急了就扔下自行车扬长而去。他认为,增加警力和处罚力度都不是改善自行车乱象的根本方法,最关键还是提高骑车人素质和安全意识。马中超告诉记者,对于自行车和骑车人,目前都有很多安全方面的规定。比如要求自行车车头有照明灯,车尾有反光设备,以满足夜间骑行安全的需要。对于骑车人,也规定了严禁驶入机动车道、骑车转向时要伸手示意、骑车前要先检查刹车、不能在道路中间骑车、不要数车并行、中雨以上的雨天不要骑行等。然而,记者发现,大街上很多自行车都达不到安全标准,也见不到针对骑车人明显的安全宣传标识,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
骑自行车的20个理由
“不可否认,自行车出行的萎缩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马中超表示。目前,我们正逐渐面临着失去“自行车王国”称号的危险。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私家车发展的起步,中国人自行车代步的历史似乎过去了。”马中超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自行车还属于贵重家当,和手表、缝纫机并称“三大件”。到了1987年,中国以4000万辆的年产量成为世界自行车第一生产大国,同时也是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自行车产量猛增。到了2000年,年产量达到5000万辆。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自行车出行比例的逐年下降。2011年,我国总共生产了8345万辆自行车,占世界产量的70%,其中仅有3000万辆卖给了中国老百姓,其余全部出口了。
马中超说,目前我国自行车保有量为4.5亿辆,平均不到3个人一辆车。而在1600万人口的丹麦,竟有1800万辆自行车。“所以说,虽然中国是自行车生产大国,但早已不是消费大国了。”但是,他指出,在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污染和交通拥堵日益加剧的城市,作为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还是应大力提倡骑自行车。
国外最新研究发现,选择骑自行车,主要有以下20种好处:
能让人睡得更香。起早骑车出发,在开始的短期内会令你觉得睡少了,但坚持下去,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看起来更年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经常骑行能增加皮肤对紫外线危害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皮肤衰老。但是,出门前也不要忘记抹防晒霜。
促进消化。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专家说,骑车运动的健身效果可以直达你的五脏六腑,有助于排便,还可刺激肠道肌肉的收缩,缓解腹胀等不适感觉,能防止患肠道癌。
令你更聪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发现,骑行有助于人体负责记忆的脑组织产生新的细胞,令你更聪明,并预防老年痴呆症。
改善性生活。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50岁以上的人每周骑行3小时,其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那些不运动的人低30%。
此外,骑车的好处还包括环保低碳、在拥挤的道路上占得先机、增强免疫力、对腹中胎儿有益、降低患心脏病危险、变得更积极主动、减少一半的患癌可能、增加身体灵敏度、增加肺活量、烧掉更多的脂肪、取代生活不良习惯、增强幸福感、结交更多朋友、缓解抑郁、消除疲倦等。
马中超建议,各部门应各尽其职,为自行车出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据北京交管部门的统计,2010年,人们利用汽车出行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44%的出行都在5公里以下。马中超说:“这正是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最佳距离。”为了缓解城市拥堵,倡导绿色生活,近年来各地的自行车公共租赁已经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从车站到单位的“最后1公里接驳”,公用自行车最能解决问题。据了解,6月16日,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正式启动试运营,首批试点的2000辆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到2015年,北京市将建成约1000个租车服务站点,公共自行车总数达到5万辆。马中超建议,在自行车租赁事业上,政府要继续在设备、资金上多投入,增加数量和网点密度,真正起到方便、快捷的目的。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畅通无阻的专用自行车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骑行在蓝天白云下,不再只是自行车一族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