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获得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龙骧龙头 于 2013-4-18 15:59 编辑
在村村通公路,家家有交通工具的今天,脚踏自行车已经快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只有在大堵车或到蔬菜市场购物的时候,自行车还有其潜在的功能。
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农村家庭里面有一辆自行车那可是天价的荣耀和可以傲人的资本了。因为当时,在凭票供应一切的年代,加上生产自行车的厂家少,工业生产率低下,要想搞到一张自行车票,还需要加上一些金钱贿赂并走后门找熟人才能搞到,然后,再加上170元左右才能买到一辆能载重的自行车。所以,当年笔者下乡的所在地,全公社几乎所有的大队才有一辆集体用的自行车,而且,非得遇到去公社开会或紧急事情的时候,才能由大队级干部骑用。平日里普通社员有急事需要时,要凭脸面,或送上点什么才能借到。
当时,普通工人基本上是三级工,月工资41.7元,如果要买一辆自行车的话,加上余外搞票的钱,需要全家人至少五个月不吃不喝才能把钱攥够。而当地的农民正劳力一天十个工分,每个工分分值才七、八分钱,年代分配时按分值才能刚刚分到百十元左右,这样的收入,要买一辆自行车需要两年全家人不吃不喝才能从黑市上买到一张自行车票后购买。相比之下,工人的购买条件就显得比农民宽裕一些了,尽管也是捉襟见肘的紧张。
当时笔者下乡所在的大队有一位在铁路上工作的工人,每星期都会骑自行车回家一次探亲,而铁路工人,在当时属于“铁老大”,吃香的很,其待遇比那些干矿山井下、野外勘探、海上和高空作业的高危工种来说,收入还要高。所以,买一辆自行车还是不很困难的。但是,由于家属在农村,有了孩子后,家属无法参加队里的劳动,只能享受当时“人七劳三”分配原则中的“七分”,在以养人为主的分配原则下,基本上还是比较沾光一些的,尽管也吃不饱,但因为有家里人当工人,可以用工资为家属买工分参入分配,并在不够吃的时候,还可以用工资去集市上购买一些高阶粮吃,所以,生活基本上比当地的农民相对的好一些。
因为有了这一点差距,工农之间的矛盾也就表现出来了。譬如在分配粮食或蔬菜时,你去早了,有人会说:呦!平日里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分东西的时候倒积极啦!如果你去晚啦,管分配的人(譬如会计)就会说:呦!到底工人老大哥的家属架子大啊,不参加劳动,分配的时候还要给送到家门上啊?让人尴尬如此的事情往往还有,但不值一提了。
只有在当工人的骑自行车回家探亲的时候,如有想借车用的时候,才会遇到罕见的笑脸和媚眼。
但是,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交通工具少而难买,做工人的离家又远,所以对自行车爱护有加,怕万一给骑出毛病来,自己上班不方便,因此,基本是处于惜借状态。但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如遇到大队干部借车的时候,尽管你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敢公然拒绝,但在借出去一次两次后,便想出了应对的办法。有的将车骑回家后,将气门芯拔掉,有人借的时候,就是没气了,或没有气门芯了;有的则进门就把车把卸下了挂墙上,有人借的时候便说不巧的很,车坏了还没修呢,你没看见车把还挂在墙上吗?有时候被借车人逼急了,便会气急败坏的说:借老婆也不借自行车,你看着办吧!
因为当工人家属至少有如此的好处,所以有的年轻姑娘便放出话来说“一军人,二工人,高低不嫁庄稼人”,或“宁让工人搂断腰,不让农民招一招!”
在笔者下乡期间,村子里有个在外地当船员的家属因当时缺医少药治疗不及时而去世了,当他骑自行车赶出了奔丧的时候,刚办完丧事,说媒的人便挤破了门,那岳母一看,也顾不得丧女之痛,急忙将说媒者推出门外,对其女婿说:他姐夫,咱一家不说两家话,便宜不出外,你就将你小姑子再娶进门吧。于是,因为受假期所限,时间短促,丧事又在顷刻间便成了喜事!如死者地下有知,真不知会做何感想?!
咦!欤!嬉!危乎高哉!时光如梭,转眼间到了21世纪的今天,那“宁借老婆也不借车子”的说法似乎又重现天日了!因为随着小型轿车不断的入户,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那些有车一族的人士,便成了有驾证但无车族眼里的香饽饽,但是,又随着车辆借出后事故和酒驾现象的增多,有车一族也有了难言之隐,于是,在有人借车而又人情难却的时候,也迫不得已的说出了那“宁借老婆也不借车子”的老话来。不过,如果车主是女士,而来借车者又是女士的话,真不知她万一说出“宁借汉子也不借车”的话来的时候,其效果又会如何呢?
该贴已经同步到 龙骧龙头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