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谐趣园
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四) 香山
香山公园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距今已有近900年历史。早在元、明、清时期,皇家就在香山营建离宫别院,每逢夏秋时节,皇帝都要到此狩猎纳凉,香山寺曾为京西寺庙之冠。清乾隆十年(1745年),皇家在香山公园大兴土木,建成名噪京城的“香山二十八景”,乾隆皇帝赐名静宜园。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香山公园先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香山二十八景”多被破坏。
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磐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孙中山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位于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曾停灵于该殿,4月2日移至该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直到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后,其遗体被移往南京紫金山。为纪念中山先生遗体暂厝之地,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普明妙觉殿立“总理纪念堂”,在金刚宝座塔石券门石塔立“总理衣冠冢”。
该殿于1954年进行过大修,并复命名为“孙中山纪念堂”,由宋庆龄手书于正厅上横匾处。正厅内中央是孙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左右两侧的墙上镶嵌有《孙中山致苏联遗书》汉白玉雕刻。右侧还放置着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盖钢棺,因孙先生已入殓,未使用。左侧陈列有孙中山生前的遗著和遗墨。
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在香山公园西部。香山的主峰,海拔557米。顶峰有两块巨大的乳峰石,形如香炉,故名。此峰高峻陡峭,攀登不易,可乘缆车登山,在峰顶能饱览香山全景。
“鬼见愁”观光浏览索道架设于北门内至香炉峰顶,1982年竣工,为北京地区第一条现代化观光浏览道。全长近千米,分上、中、下三站,是登香炉峰观景的最佳路线,
见心斋,始建于明朝,是一座具有南国特色的环形庭院式建筑。院内半圆形水池三面环以围廊彩画。小院造型别致,环境幽静,池水清澈,游鱼可见。
琉璃塔,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上下共分为七级,高16米。整座塔身都是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