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赞!
崔尹浩发微博之后,我对内容有两个质疑之处:
1:曲柄水平时踩踏力矩最大(3点钟位置)。其实是腿即将踩到底(4~5点钟的位置)的时候,踩踏力量最大。
到6点钟位置时,由于快速踏频(每分钟90为例)腿会处于习惯性回收状态,因此过剩踩踏的力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浪费。
因为实际比赛时,过剩踩踏法和圆滑踩踏法,是交替使用的,并不会出现比赛4小时,4小时全程出现踩踏浪费现象。
高踏频圆滑踩踏(每分钟95以上踏频)时间久了,需要用过剩踩踏法来使肌肉恢复骑行必须的节奏感!
2:高踏频产生人体震动,过剩踩踏并不是唯一原因!成熟车手出现过剩踩踏,其对应出现的过剩提拉能抵消身体震动!
所以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同样输出功率前提下如何提高踩踏效率!
举个实际例子:左脚下踩过程中(大致是12点到6点的位置),右脚如果不知不觉处于被动懒惰状态时(不主动发力提拉的情况下),左脚需要花费额外的踩踏力量将右脚托举上来!这一部分浪费的力量,远比过剩踩踏浪费的力量要大。毕竟,过剩踩踏浪费最大的时候是低踏频的情况下,高踏频相对浪费就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提倡高踏频(90左右)的原因。
我之所以提出踩踏效率这个问题,是强调两只脚主动圆滑驱动(实际上,椭圆驱动轨迹也具有很高的输出功率)。
顺便另外说个事:并非低踏频就是不好的。高踏频时心肺负担比重大、低踏频肌肉负担比重大。高踏频和低踏频使用的肌肉群也不完全一致。所以,两者根据实际情况轮换使用肌肉群、穿插结合骑行,才能使自己骑得更快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