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六人》(文/海蜇)
书名叫《六人》,指的是浮士德、唐璜、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梅达尔都斯、亨利希。(梅达尔都斯来自德国浪漫主义作家E·T·A·霍夫曼的作品《魔鬼的万灵药水》,这是一个在寻找自我的灵魂,但他眼中所见的一切,都成为自己的倒影,他只能看见自己。亨利希来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亨利希·冯·阿夫特尔丁根》,他是一个寻找开放蓝花的六弦歌手,他的眼中没有自己,心中永远怀抱着全世界,为了解脱人们的苦难,而去寻找神奇的蓝花。)
书的内容是文学人物的聚会,用我们屈原的话来概括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通过对每个人物基本的出发点和生命轨迹的展示和论证,总结出人类所面临的最基本的三大命题,并加以解答。最初的时候,沙漠上空无一物,除了微笑的斯芬克斯,等待着它的朝圣者供出答案。远远地,他们挣扎着前进。
浮士德是在现实百态中挣扎的老实人,他惧怕时间的力量,怀疑实践所能达成的一切。唐璜是沉浮于现时享乐的实践者——他或许明了存在是与时间并行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却无法将自己的灵魂从永久的欲望中解救出来。浮士德最终明白上帝和魔鬼只是某场赌博游戏的双方,而砝码恰巧是人类自己——所以怎么赌,我们都将成为真正的输家。唐璜蔑视了一切冠冕堂皇的表象,看似游戏人间,却无法满足内心的欲望,或者他根本不知道这欲望究竟是什么。
王尔德说,生活中只有两个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你想要的(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只有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无论是对生活的意义,还是对生活本身。所谓信仰,只是人性的武器,保护自己、避免自己消磨殆尽于欲望与厌倦的此消彼长之中。
连岳的粉丝应该都知道他一直在提倡知行合一。一直觉得这是连岳输出的价值观中重要的一条。我们的焦虑、空虚也许都可以从实践这条得到很好的改善。如果用连岳答读者问的解法来说,哈姆雷特就是现代虽然不满父母但始终无法摆脱父母的控制、独立自己的人格,最终断送了自己幸福的家伙;而堂吉诃德则是沉溺于自身幻想的闷骚男,可能还会建议广大女性远离这些无法带给她们世俗幸福的男人。前者是不敢申诉自己的权利与质疑,行动无法通过思考这一大关卡;后者是将思考彻底从吃饭、睡觉这些琐事中割裂出来,使得思考最终有了脱离人世间的迹象,不伦不类、虚无缥缈,甚至显得可笑。
知行合一意味着正视自己的欲望,懂得自己的所求,遏制自己的贪婪,以及预防轻易的虚妄。而我们身处的这片热土的这个时代,最怕的就是诚挚。哈姆雷特最终进化成了犬儒主义,而堂吉诃德则成就了反智的高涨。一点点的诚实,有时候就可以解救我们自己。
梅达尔都斯又像是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拿斯索斯(Narcissus)。前者只能看见从万物中看到自己,后者爱上自己的倒影。但人类无法从自我身上认识到全部的自我,世界是才他们激发自己的巨大镜子。亨利希则也许像是高加索山上的普洛米修斯。他们均为了他人牺牲了自己,但前者却未能得到广泛的支持与理解,最重要的是,他未能产生实质性的有利的影响——对战争与苦难,后者却是李宁脚踩祥云手持火炬里火种的第一采摘者。
如果把梅达尔都斯是看作是个人主义的代表,那么亨利希则可以看作是利他主义的先锋。但个人主义演变成与世隔绝,就成末路;利他主义演变成一意孤行,结果竟然无用。当我们可以平等自由地与这世界对话,是否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作者最终让这六人在斯芬克斯像前结束自己的流浪,浮士德和唐璜、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梅达尔都斯和亨利希最终认清了对方的弱点,完备了自己的人格。最后,完美的世界诞生。但这并不是结束。至少在我们的生活中,事情的进展不会如此顺利,也不会如此简单。但在各自的朝圣路上,也许可以发现一些前人依稀的脚印,借此避开那些毁灭性的打击。
最后想说,作者对于各个故事情节进展的把握以及对经典场景、台词的再现与重组,收到很不错的效果。也许是因为本书都是由演讲稿整理而成,会有更强的渲染力。
(《六人》,德洛克尔著,巴金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8月1日出版,定价人民币29元)
[ 本帖最后由 赤鹫 于 2008-12-19 13:08 编辑 ]
|